[发明专利]一种组合式模板与木模板结合使用的安装及拆卸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42219.2 | 申请日: | 2017-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2713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4 |
发明(设计)人: | 谢军龙;龙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兢业建筑结构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9/08 | 分类号: | E04G9/08;E04G19/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颜希文;黄华莲 |
地址: | 510095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合式 模板 木模 板结 使用 安装 拆卸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组合式模板与木模板结合使用的安装及拆卸方法,包括第一构件、第二构件、第三构件和第四构件,第一构件设置为直角板,其一面板上设有与固定片,固定片上设有插孔,另一面板上设有圆形通孔;第二构件设置为钉子,钉子的尾端设有外侧帽头和内侧帽头;第三构件包括基板和楔形板,所述基板上开有导入孔,所述导入孔用于供固定于木模板上的钉子的钉帽通过,楔形板固定于基板上且开有与导入孔连通且高度逐渐增加的通槽;第四构件设置为与插孔连接的插片。本发明能够将组合式模板与木模板快速的安装在一起,保证铝‑木结合的牢固性和连接部位不同模板之间的平整性,拆装方便,制作及使用成本降低,重复使用率高,经济性及实用性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木、建筑工程中的混凝土浇注时使用的模板,具体涉及一种组合式模板与木模板结合使用的安装及拆卸方法。
背景技术
组合式模板,例如铝合金模板、塑料模板以及钢模板等,因成型质量高、使用方便、使用周转次数多、环保可回收等优点,近年来在工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工程应用中,按照重复利用分类,组合式模板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尺寸较为固定的标准模板;另一部分根据不同工程而选配或加工的模板组成。前者可在其他工程重复使用,重复利用次数多;后者基本不能在其他工程重复使用,只能按废料回收。正因为后者的原因,目前组合式模板一般只用于2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低于20层的建筑因经济原因较少采用组合式模板。同理,对于建筑造型变化较大的建筑,组合式模板也因为部分模板的重复利用次数不足而受到限制。
为克服上述原因,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钢-铝结合模板、铝-木结合模板等想法,其中铝-木结合因木模板的现场加工方便、经济性好而受到关注,但在使用工程中,因连接件的不成熟导致模板质量不匹配的情况较为突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铝-木结合模板连接件不成熟的现状,提供一种组合式模板与木模板结合使用的安装及拆卸方法,可保证铝-木结合的牢固性和连接部位不同模板之间的平整性,拆装灵活方便,使用成本降低。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组合式模板与木模板结合使用的安装及拆卸方法,包括用于将组合式模板与木模板连接在一起的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构件、第二构件、第三构件和第四构件,所述第一构件设置为直角金属板,其一个面板上垂直伸出有固定片,所述固定片上设有插孔,其另一个面板上设有圆形通孔;所述第二构件设置为钉子,所述钉子的尾端沿钉子长度方向间隔地设置有外侧帽头和内侧帽头;所述第三构件设置包括基板和楔形板,所述基板的两侧面分别被配置为抵接面和支撑面,所述基板上开有连通所述抵接面与所述支撑面的导入孔,所述导入孔可供固定于木模板上的钉子的外侧帽头通过,所述楔形板固定于所述支撑面上且开有与所述导入孔连通且高度逐渐增加的通槽;所述第四构件设置为与所述插孔连接的插片;
所述组合式模板与木模板结合使用的安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1:将所述第一构件的直角部位贴合在木模板的边部,将所述钉子穿过所述圆形通孔钉接在木模板上,使所述内侧帽头的端面与木模板紧贴,然后通过所述导入孔将所述第三构件套在所述钉子上,接着推动所述第三构件,使所述外侧帽头和内侧帽头之间的钉子部位滑入所述通槽中并沿通槽的上升方向深入,直至外侧帽头被所述通槽的槽口所阻挡,从而将木模板预固定在所述第一构件上;
步骤1.2:与步骤1.1不分先后,将所述第一构件的固定片插入组合式模板的安装孔,然后将所述插片打入所述插孔中,从而使组合式模板固定在所述第一构件上;
步骤1.3:重复步骤1.1和步骤1.2完成木模板与组合式模板的安装;
所述组合式模板与木模板结合使用的拆卸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1:击打所述第三构件,使所述外侧帽头和内侧帽头之间的钉子部位滑入所述通槽中并沿通槽的上升方向继续深入,所述外侧帽头被所述通槽的槽口所阻挡而提起,从而迫使钉子随之移出木模板,拆下木模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兢业建筑结构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兢业建筑结构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4221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