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移动式智能合环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44734.4 | 申请日: | 2017-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9289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28 |
发明(设计)人: | 桂前进;江千军;刘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安庆供电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06 | 分类号: | H02J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坤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91 | 代理人: | 赵红霞 |
地址: | 246003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式 智能 装置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移动式智能合环装置,安装在电网进线1和电网进线2之间,包括移相设备、断路开关CB、第一隔刀DS1、第二隔刀DS2和第三隔刀DS3,移相设备和断路开关CB相互串联,移相设备的一端连接断路开关CB的一端,移相设备的另一端引出第一接线端子,断路开关CB的另一端引出第二接线端子,电网进线1的一端连接配网主站,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一接线端子和第二隔刀DS2的一端,第二隔刀DS2的另一端连接负载和第一隔刀DS1,电网进线2连接配网主站,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二接线端子和第三隔刀DS3的一端,第三隔刀DS3的另一端连接负载和第一隔刀DS1,第二隔刀DS2和第三隔刀DS3之间通过第一隔刀DS1可隔断连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网运行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移动式智能合环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网的发展和社会对供电可靠性要求的提高,配电网结构愈加复杂,双电源供电甚至多电源供电的情况越来越多,电力敏感用户逐渐增加,因此通过合环、解环操作实现不停电倒负荷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其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减少用户的停电次数,大大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提高公众对供电满意度。然而,在执行合环操作时,两侧压差角差的存在,合环时会有较大的冲击,网络中会产生循环电流(流过合环开关的电流),这将直接影响到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目前,我国110kV及以上电网基本完全实现了不停电作业。在早期规划的变电站,对电网结构的发展预计不足,35kV甚至更低10kV电网并没有设计具备同期检测功能的合环功能,在需要合环运行时,由于电压差、角度差过大,一般都采用冷倒负荷形式,造成频繁停电作业,使得用户供电可靠性大大降低,严重影响电力部门的社会形象。另外,经济社会发展,高危及重要用户越来越多,供电公司需要发放大量的停电通知书,造成人力物力浪费。
在没有装设分段断路器或者压差角差较大的场合,目前只能通过冷导负荷的方式来实现负荷转移,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停电,影响供电质量。随着电网的发展和敏感用户的增多,冷倒负荷方式逐渐的不能满足需求。
目前国内采用以下几个方法来实现合环操作:
1、停电合环:
目前最常用的手段是在合环前将被合环侧的电源断开(即先拉后合),在合环时不存在两个不同电源的互联。优点是合环安全可靠,不会形成电磁环网。缺点是需对倒电范围内的用户短时停电。这样一方面影响了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另一方面致使用户对短时停电的不满,损害了公司的社会影响;同时每次倒电操作前的停电协调和通知工作,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2、同一电压等级断路器直接合环:
对接入了同一电压等级来源的双电源或实现了手拉手供电的变电站,正常情况下采用闭环结构开环运行的方式。合环时,需要满足合环的各个条件,如合环点相位一致,压差和相角差在一定范围内,并且要校验合环后元件是否过载,继电保护动作不会动作等条件。
3、跨电压等级直接电磁合环:
在跨电压等级场合中,经常存在相角差导致无法直接合环,在必须不停电合环的情况下,需要根据电磁合环理论详细计算,认真分析、研究合环可行性,均符合电磁合环技术和规程要求后,可以有计划地进行跨电压等级的配网线路电磁合环“倒电”实验。这种操作方式耗时久,难度大,风险大,属于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操作。
在其他的情况下,比如没有配置断路器的情况,只能采用停电的方式来实现合环,或者投入大量的经费和时间,将不符合合环条件的变电站改造,时间长,投入高,经济效益低,因此开发可靠的移动式智能合环装置,实现完全的不停电合环,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移动式智能合环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安庆供电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未经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安庆供电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4473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