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碳滑板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0754609.1 申请日: 2017-08-29
公开(公告)号: CN109422535B 公开(公告)日: 2022-05-13
发明(设计)人: 徐述荣;郭少聪;陈沛杭;汪湘东 申请(专利权)人: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C04B35/532 分类号: C04B35/532;C04B35/52;C04B35/622;B60L5/20
代理公司: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代理人: 严政;刘依云
地址: 518118 广东省***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滑板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说明书】:

本发明涉及导电摩擦材料领域,公开了一种碳滑板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其中,本发明公开的一种碳滑板,其中,所述碳滑板由生坯炭化后浸渍于树脂中制得,所述生坯含有碳素原料、MoS2、金属和/或铜合金粉末以及粘结剂;所述碳素原料含有人造石墨粉、石油焦炭粉和炭黑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粘结剂为树脂组合物。本发明的碳滑板具有更低的接触电阻,更佳的力学性能,以及更优的耐电弧烧蚀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导电摩擦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碳滑板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申请号93111950.2(CN1032741C)公开了一种电力机车受电弓滑板及其制造方法,包括碳素基体碳条的制造,对碳条用熔融铜合金的浸渍,以及对浸渍碳条进行机械加工成成品,其特征是在碳素基体碳条的制造配方中添加重量比为10%以下的Fe2O3粉,熔融铜合金中添加重量比7-10%的锡(Sn)、1-2%的Si和1-2%的Ni的电力机车受电弓滑板的制造方法及其产品。其碳素材料部分,原材料为65-75%的生沥青焦炭粉、5-10%的隐晶石墨粉、5-10%的槽法碳黑和10%以下的Fe2O3。其铜合金组成为Pb15-20%、Sn8-10%、Si和Ni均为1-2%,余量为Cu。上述技术是在CuPb合金的基础上进行的优化。CuPb合金的应用目的是Pb做为软金属,在碳滑板动态取电过程中起到减磨作用;上述技术其突出点在CuPb合金中添加Si和Ni两种元素,以防止合金中Pb的偏析。其缺点包括:1、性能各项异性(特别是挤出成型时,颗粒会沿挤出方向取向,则该方向的电阻低,与其垂直的方向则电阻高);2、坯体成型阶段难以制成最终产品结构,后续需要机械加工;3、浸渗工序对设备要求高;4、合金中使用了大量的铅,15-20%。据标准GB 7355-1987大气中铅及其无机化合物的卫生标准,居住区大气中铅及其无机化合物(换算成铅)的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为0.0015mg/m3。所以使用铜铅合金时,需要重点考虑铅尘的防护和处理。

专利申请CN104608641A(申请号201410788801.9)公开了一种电力机车用炭/炭-石墨/铜受电弓滑板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为:一、采用炭纤维针刺体或者是炭纤维编织体作为预制体材料;二、化学气相沉积致密;三、将树脂与石墨粉、铜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四、树脂混合物浸渍、固化、炭化处理;五、高温石墨化处理;六、树脂混合物浸渍、固化、炭化处理;七、机械加工后,制得电力机车用炭/炭-石墨/铜受电弓滑板。步骤三中所述的树脂包括酚醛树脂、环氧树脂和糠酮树脂。

专利申请CN105730246A(申请号201610169328.5)公开了一种低粘结电阻的C/C复合材料滑板,其中,包括C/C复合材料层、第一金属网层、金属托架;所述C/C复合材料层由上层结构和下层结构组成,所述下层结构内均匀镶嵌有金属网,所述第一金属网层位于C/C复合材料层的下层结构与金属托架之间,并与C/C复合材料层、金属托架构成一个整体。在其制备方法步骤一中,碳纤维预制体经化学气相沉积热解碳和树脂浸渍-炭化处理,得到平均密度为1.8-2.3g/cm3的C/C复合材料。

专利申请CN104926347B(申请号201510298290.7)公开了一种高速铁路动车组用受电弓滑板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按比例称量原料,短切碳纤维30~60%、酚醛树脂粉20~30%、沥青焦粉10~20%、鳞片石墨粉10~20%、铜粉1~10%,所称量原料混合均匀后倒入模压机模具中压制成型,坯体先后放入马弗炉中进行预氧化处理、放入碳化炉中进行碳化处理、放入等温化学气相沉积炉中进行致密化处理、放入高温石墨化处理炉中进行石墨化处理,即得到受电弓滑板用复合材料,将所得复合材料进行加工得到碳-碳复合材料受电弓滑板。

专利申请CN1061960C(申请号CN97106647.7)公开了一种集电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其中,作为增强剂的短碳纤维1-25%,作为粘结剂的热固性树脂3-25%,其余为作为基体材料的铜含量为20-80%的镀铜碳粉末。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5460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