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吸附氨氮材料强化SBR实现稳定亚硝化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57573.2 | 申请日: | 2017-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733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2 |
发明(设计)人: | 汪晓军;陈婧;陈振国;冯兴会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12 | 分类号: | C02F3/12;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陈智英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吸附 材料 强化 sbr 实现 稳定 硝化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氨氮废水处理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利用吸附氨氮材料强化SBR实现稳定亚硝化的方法。所述方法为:(1)将硝化污泥接种到SBR反应器中,加入吸附氨氮的材料,进水,控制pH,曝气,当废水中一半及其以上的氨氮转化为亚硝氮时,停止曝气,静置沉淀,排出部分水,完成一个反应周期;(2)向排出部分水的SBR反应器中补加进水,控制pH,曝气,当废水中一半及其以上的氨氮转化为亚硝氮时,停止曝气,静置沉淀,排出部分水,完成另一个反应周期;如此循环,待亚硝化率达到90%以上表示亚硝化驯化成功;继续运行多个反应周期,实现稳定亚硝化。本发明的方法简单,亚硝化率高,稳定实现亚硝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保护氨氮废水处理的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氨氮废水稳定亚硝化的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利用吸附氨氮的材料强化SBR稳定亚硝化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氨氮废水处理方法有氨吹脱法,氨吸附法,离子交换法,折点氯化法等物化方法和常规的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法。相比这些方法,新型生物脱氮法具有处理效果好,能耗低,节省碳源,且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等有优点,是最经济的脱氮方法。以短程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为标志的新型生物脱氮技术,弥补了传统硝化反硝化技术的缺陷,不仅可以提高氨氮的去除效率,还能从曝气能源的消耗及碳源的消耗上降低废水脱氮成本。
稳定的亚硝化工艺是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全程自养生物脱氮等新型生物脱氮工艺的基础和关键。为了实现亚硝化,人们一般通过控制高温和低溶解氧来抑制亚硝酸盐氧化菌进而实现亚硝化,但是该方法具有操作条件苛刻,能耗高,易降低亚硝化率而转化为完全硝化等缺点。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的一种利用吸附氨氮的材料强化SBR稳定亚硝化的方法。本发明通过投加对氨氮具有吸附作用的粉末来控制反应器中吸附剂表面游离氨浓度,达到选择性抑制亚硝酸盐氧化菌的目的,同时还可高效去除废水中的氨氮和保证高浓度亚硝氮的积累,实现氨氮废水的稳定亚硝化。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利用吸附氨氮的材料强化SBR稳定亚硝化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硝化污泥接种到SBR反应器中,再向SBR反应器中加入吸附氨氮的材料,进水氨氮浓度为200~1000mg/L,控制SBR反应器中溶液的pH为7.5~9,连续曝气进行生化反应,当废水中一半及其以上的氨氮转化为亚硝氮时,停止曝气,静置沉淀,排出SBR反应器中的部分水,此时完成一个反应周期;
(2)向步骤(1)中排出部分水的SBR反应器中补加进水,进水的加入量与步骤(1)中排出的部分水的排出量相同,进水的氨氮浓度为200~1000mg/L,继续控制SBR反应器中溶液的pH为7.5~9,连续曝气进行生化反应,当废水中一半及其以上的氨氮转化为亚硝氮时,停止曝气,静置沉淀,排出SBR反应器中的部分水,此时完成另一个反应周期;如此循环进行,待亚硝化率达到90%以上表示亚硝化驯化成功;亚硝化率为反应积累的亚硝酸盐与积累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之和的比值;
(3)亚硝化驯化成功后,继续运行多个反应周期,从而实现稳定亚硝化。
步骤(1)中所述硝化污泥为驯化成熟的硝化污泥,即能够使得氨氮废水中氨氮的去除率达到90%以上;
所述吸附氨氮的材料的投加量为10g/L~100g/L,所述吸附氨氮的材料为吸附氨氮的无机材料,如:沸石,包括天然沸石和/或人工合成沸石;
步骤(1)中所述pH优选为7.5~9;SBR反应器中溶液的pH能够通过缓冲溶液进行调控;所述缓冲溶液为碳酸氢钠/碳酸钠缓冲溶液,碳酸氢钠/碳酸钾缓冲溶液、碳酸钾/碳酸氢钾缓冲溶液或碳酸钾/碳酸氢钠缓冲溶液。
步骤(1)中所述静置沉淀的时间为0.5~2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5757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