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十字交叉型微通道集成微滴生成芯片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60589.9 | 申请日: | 2017-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617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5 |
发明(设计)人: | 李知存;范勤;余震;王雄;聂明争;霍同乾;程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L3/00 | 分类号: | B01L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达德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0 | 代理人: | 刘杰 |
地址: | 43008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十字 交叉 通道 集成 生成 芯片 | ||
本发明属于微流控液滴生成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十字交叉型微通道集成微滴生成芯片,包括:芯片底板以及压合在其上的芯片通道集成板;芯片通道集成板上开设第一通孔与芯片底板围成微滴收集存储池;芯片通道集成板上开设十字交叉型槽与芯片底板围成十字交叉型微通道;十字交叉型微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微滴收集存储池;芯片通道集成板上开设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分别与芯片底板围成第一油相输送池、第二油相输送池以及样本相输送池;十字交叉型微通道的另三端连通所述第一油相输送池、第二油相输送池以及样本相输送池。本发明提供的芯片,能一次性移出批量微滴到应用平台上,防止了因多通道多出口的多次移液而造成的微滴破裂与融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流控液滴生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十字交叉型微通道集成微滴生成芯片。
背景技术
微流控液滴生成芯片生成的微液滴具有体积小、比表面积大,速度快、通量高,大小均匀、体系封闭,内部稳定等特点,在药物控释、病毒检测、颗粒材料合成、催化剂等领域中均有重要应用。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发展为微液滴生成中实现尺寸规格、结构形貌和功能特性等的可控设计和精确操控提供了全新平台,它大大强化了微流控芯片本身的高灵敏度、低消耗、高通量和自动化等优点,受到了各行业日益广泛的重视,并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领域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然而在现有的微滴生成芯片上中将生成的微滴转移到应用平台上时,多次移液非常容易造成微滴的融合与破裂,影响微滴的应用检测结果。同时若要获得尺寸较大的微滴,只能通过改变油相或水相流量的方法进行调节,且生成的微滴的稳定性较差,微滴非均一化程度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十字交叉型微通道集成微滴生成芯片,解决现有技术中微滴转移易破裂或融合,稳定性和均一性差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十字交叉型微通道集成微滴生成芯片,包括:芯片底板以及压合在其上的芯片通道集成板;
所述芯片通道集成板上开设第一通孔与所述芯片底板围成微滴收集存储池;
所述芯片通道集成板上开设十字交叉型槽与所述芯片底板围成十字交叉型微通道;
所述十字交叉型微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微滴收集存储池;
所述芯片通道集成板上开设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分别与芯片底板围成第一油相输送池、第二油相输送池以及样本相输送池;所述十字交叉型微通道的另三端连通所述第一油相输送池、所述第二油相输送池以及所述样本相输送池。
进一步地,所述十字交叉型微通道包括:交叉连通的横向通道以及竖向通道;
所述横向通道的两端与所述第一油相输送池以及所述第二油相输送池连通;
所述竖向通道的第一端连通所述样本输送池,第二端连通所述微滴收集存储池。
进一步地,所述横向通道和所述竖向通道交叉处的通道壁设置成圆角。
进一步地,所述微滴收集存储池为圆盘形。
进一步地,所述十字交叉型微通道的数量为四支。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十字交叉型微通道集成微滴生成芯片,通过在集成板上设置多个十字交叉型微通道,并将出口集成在同一微滴收集存储池上,可一次性生成大量微滴,还可一次性转移大量微滴,避免了因芯片上有多个微滴收集存储池进行多次移液而造成微滴的破裂与融合,也减少了微滴中产生气泡的可能性,保证微滴的稳定性和均一性。另一方面,十字交叉型微通道中十字交叉口处的通道壁的四个衔接角都为圆角结构,比直角结构形成的微滴直径更大,此种调节结构的方法比通过调节微滴生成油、样本流量的方法获得较大尺寸微滴的可靠性更高,生成的大尺寸微滴的均一性和稳定性程度更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科技大学,未经武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6058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