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住宅热平衡系统及利用所述热平衡系统的节能空调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60618.1 | 申请日: | 2017-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250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4 |
发明(设计)人: | 尹衍樑;陈武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润弘精密工程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2/00 | 分类号: | F24F12/00;F25B30/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87 | 代理人: | 林斯凯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市10***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住宅 平衡 系统 利用 节能 空调 | ||
本发明提供一种住宅热平衡系统,及利用所述热平衡系统的一种节能空调系统。所述住宅热平衡系统包括第一能源回收设备及第二能源回收设备,其中前者包括第一储水箱,连结于所述住宅的建筑结构下方的基桩,第一热交换管路,其连接到所述第一储水箱且可与所述基桩进行热交换,借以将所述第一热交换管路内的水加热到第一温度范围,后者则包括第二储水箱,在运作时产生第一热能的至少一第一家用装置,连接到第二储水箱且可与至少一第一家用装置进行热交换的第二热交换管路,借以使所述第二热交换管路内的水加热到第二温度范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住宅热平衡系统以及一种使用所述住宅热平衡系统的节能空调系统,特别关于一种回收基桩吸收的地底热能以及家用装置产生的废热能源的住宅热平衡系统。
背景技术
许多现代建筑由于高度以及重量相对于早期建筑来的高以及重,深入地底甚或岩盘的基桩,已广泛的被使用作为支撑建筑物的基础,并维持建筑物的稳定性。在地底深度处,基桩周围的土壤温度变化,相较于建筑物所处的大气环境温度变化要恒定许多。此乃由于地底的土壤温度虽然受所处的地球纬度不同,以及季节的改变而有所变异,但不会如大气温度随纬度变化、季节变化、天气变化、甚至每日的不同时间有着大幅度的变化。因此,善用热交换原理,可利用基桩所吸收地底的热能,用于建筑物或住宅,将对节省能源消耗有所助益,并可实现节能减碳的绿能建筑。
另外,现代家庭基于日常生活及饮食的需求,多具有许多产生热能的家用装置,例如微波炉、烤箱、冰箱、电锅、电磁炉、蒸锅、冷气机、加热炉等等。传统上,这些家用装置在使用或运作时皆会产生废热,并大多直接排放到空气中,而未能对其再加以回收利用,并不环保。
因此,如果能回收并利用如上所述样态的地底热能或家用装置的废热,而打造出更为节能的建筑或住宅环境,是现代人所期盼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利用建筑基桩所在处的地底热能提供建筑物或住宅环境控制的一种住宅热平衡系统。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可回收利用家用装置所产生废热而提供建筑物或住宅环境控制的一种住宅热平衡系统。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空调系统,其可利用上述住宅热平衡系统所回收的热能。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住宅热平衡系统,用于供住宅配合使用,包括:第一能源回收设备及第二能源回收设备。所述第一能源回收设备包括:第一储水箱;基桩,连结于所述住宅的建筑结构下方;第一热交换管路,其连接到所述第一储水箱且可与所述基桩进行热交换,借以将所述第一热交换管路内的水加热到第一温度范围;第一泵,设置于所述第一储水箱与所述第一热交换管路之间,用以抽汲所述第一储水箱中的水以在所述第一储水箱及所述第一热交换管路之间循环。所述第二能源回收设备包括:第二储水箱;至少一第一家用装置,所述至少一第一家用装置在运作时产生第一热能;第二热交换管路,其连接到所述第二储水箱且可与所述至少一第一家用装置进行热交换,以吸收所述至少一第一家用装置运作时产生的第一热能,借以使所述第二热交换管路内的水加热到第二温度范围;及第二泵,设置于所述第二储水箱与所述第二热交换管路之间,用以抽汲所述第二储水箱中的水以在所述第二储水箱及所述第二热交换管路之间循环;其中所述第二温度范围大于所述第一温度范围。
本发明提供一种住宅热平衡系统的另一方面,在于上述住宅热平衡系统进一步包括第三泵及第四泵。所述第三泵连接到所述第一储水箱及所述第二储水箱,用以抽汲出所述第一储水箱及所述第二储水箱的至少一者中的水输出到室内盘管。所述第四泵连接所述第一储水箱及所述第二储水箱,用以将所述第一储水箱及所述第二储水箱的至少一者的水抽汲输出到所述至少一第二家用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润弘精密工程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润弘精密工程事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6061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