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马红球菌及其鉴定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60630.2 | 申请日: | 2017-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234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9 |
发明(设计)人: | 许科伟;顾磊;杨帆;汤玉平;荣发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Q1/64;C12Q1/04;C12R1/01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吴大建;方莉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种马 球菌 及其 鉴定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技术领域的一种马红球菌及其鉴定方法和应用。该马红球菌16S rDNA的基因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菌株为SINOPEC05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的保藏号为CCTCC NO:M2016109。该菌株在油气藏上方土壤中的丰度与油气藏上浮气态烃浓度呈正相关,可用作油气微生物,指示油气藏上方烃类渗漏高值区域。同时,该菌株在油气藏上方土壤中的丰度较高,无需扩增培养,通过改进的引物即可对土壤中的马红球菌SINOPEC05的16S rDNA保守序列进行扩增,可准确、高效地判断油气藏上浮气态烃的浓度,解决了传统生理生化检测周期长,对样品培养物纯度要求高的不足。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马红球菌及其鉴定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微生物勘探技术的核心是油气指示微生物的鉴定。通常情况下勘探过程中所 研究的目标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相对丰度很低,因此需在传统的特异培养条件下刺 激油气藏环境与非油气藏环境中烃类氧化细菌的快速繁殖。上述方法虽然可以获 得微生物的数量信息,但是该数量信息事实上成几何倍数地高于原位环境中的微 生物数量,不可避免地掩盖了油气藏与非油气藏环境中微生物数量上的差异,同 时也无法获得不可培养微生物的信息。另外,油气微生物的生长除受烃类影响, 还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土壤的湿度、pH值、盐度或其中的关键离子、营 养物质和扰动等。若微生物发育的相对强弱是由环境因素所引起,则会造成油气 富集或贫乏的假象。
马红球菌(Rhodococcus equi)原称为马棒状杆菌,曾归于棒状杆菌属,但近 年来国外学者对其细胞壁进行分析后,发现有些棒状杆菌不符合棒状杆菌属的特 性,随后被列入红球菌属。红球菌属在自然条件下可以在污染的环境中存活,因 此可作为生物去污的接种介体,并且利用红球菌降解油污物已获得了很好的效 果。在春光油田油气藏上方土壤中发现马红球菌占较大的丰度,为了进一步确定 该菌与油气微生物勘探之间的关系,对其典型菌株的获取及检测技术进行开发研 究。
目前,马红球菌的常见检测鉴定方法有两种:1.生理生化鉴定,通过分离出 的纯菌,对微生物生理生化进行定性研究,该方法周期长且对培养物纯度提出较 高的要求;2.基因提取后进行16S rDNA的测序,该方法仍需获取纯培养物进行 全基因提取,再通过通用16S rDNA引物获取保守序列进行测序。
因此,为了能够快速、准确获取油气田上方马红球菌的特征信息,急需对其 典型菌株的获取及混合体系中的检测技术进行开发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马红球菌及 其鉴定方法,该菌株在油气藏上方土壤中的丰度较高,且所述马红球菌在油气藏 上方土壤中的丰度与油气藏上浮气态烃浓度呈正相关,因此该菌株可用作油气微 生物,指示油气藏上方烃类渗漏高值区域。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利用所述马红球菌指示油气藏上浮气态烃浓度的方法, 该方法采用改进的引物对所述马红球菌的16S rDNA保守序列进行扩增,根据扩 增产物中目标条带的亮度,可准确、高效地判断油气藏上浮气态烃的浓度。
为此,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马红球菌,其16S rDNA的基因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根据本发明,所述马红球菌的菌株为SINOPEC05,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 心的保藏号为CCTCC NO:M2016109。
根据本发明,所述马红球菌的生物学特征为:菌株在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形 态为:在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为呈圆形、白色、扁平、光滑湿润、边缘模糊, 在显微镜下的细胞呈多种形态、圆滑,革兰氏染色反应呈阳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固体培养基为甲醇固体培养基或丁醇固 体培养基;具体地,所述的甲醇固体培养基的组成如下(1L去离子水中):
和/或,所述的丁醇固体培养基的组成如下(1L去离子水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6063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