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太阳能储热循环式木材专用干燥窑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62229.2 | 申请日: | 2017-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047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9 |
发明(设计)人: | 陈瑞龙;张劲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瑞龙;陈建华;张劲涛 |
主分类号: | F26B9/02 | 分类号: | F26B9/02;F26B25/06;F26B25/12;F26B21/00 |
代理公司: | 苏州中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6 | 代理人: | 赵晓芳 |
地址: | 215600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太阳能 循环 木材 专用 干燥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太阳能储热循环式木材专用干燥窑,包括南北纵向设置在硬化地面(11)上的轨道(1)以及若干个窑体;每一个窑体包括若干组等间距布置的铝合金框架(2)及塑料膜(3)、前后两端的拉链门(4)、若干个热循环装置(5)、一套除湿装置(6);所述每组铝合金框架(2)通过其脚轨(22)和底座直梁(23)横跨在所述轨道(1)上,每组铝合金框架(2)的顶部设置与铁轨前后方向平行的可折叠金属衬管(24);所述窑体内等距离设置若干温度表和湿度表,在靠近拉链门(4)的窑体两测的塑料膜上开设若干拉链除湿口(34)和拉链观测口(35)。本发明结构简单、有效储能、干燥效率高、拆装方便、使用便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木材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太阳能储热循环式木材专用干燥窑。
背景技术
干燥,是所有木材加工及木制品生产的首要而特别关键的技术环节。传统的木材干燥设施,就是建造一个砖混结构的小屋,然后在小屋的一侧向下挖一个地灶,灶的内口挖一条地槽延伸至屋内,地槽表面用耐火材料(砖块)或水泥预制板扣住,以保持与屋内地面的等平面。操作方法:地灶口上24小时不间断地加柴烧火,地槽将热能吸收到屋内以达到供热的效果,烟从屋的一角烟囱排出,这种干燥屋及其干燥的操作方法缺陷诸多:①高耗能,干燥一屋的木材,要烧掉相当于被干燥木材好几倍的木材,一个干燥周期一般为15天,而15天不间断地烧柴,其能耗就相当惊人了;②窑内热循环不科学,不充分,屋内死角的木材得不到热能,木材干燥合格率一般只能达45%左右;③干燥周期长;④高成本;⑤高污染(烟、木柴燃烧后的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能源渠道的多元化结构的形成,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在传统干燥屋和干燥方法原理的基础上,相继创新改造出了金属结构板房式干燥窑、集装箱式干燥窑、锅炉式供热干燥窑等,也创新了窑内热循环系统的设置和除湿系统的改造,这些创新技术的运用,有效的提高了木材干燥的合格率和利用率,由传统干燥的45%合格率提高到了现在65%的合格率,进步是显然的。但是,缺陷仍然也是明显的:①高能耗导致高成本。金属结构的板房式干燥窑,一般都采用电供热,极高的电费就必然导致极高的成本;采用天然气供热,审批难以通过,即使通过审批,长距离的管道铺设及每年的维护费用,就增大了投资,同时也增加了运营成本。②高污染,电和气成本太高,最终选择锅炉式供热,这样一来。高能耗下的高污染就不可避免了。无数个锅炉的燃烧,就会向蓝天吐放大量的烟雾。而锅炉在24小时不间断的烧柴或烧煤的过程中,同样克服不了高能耗的弊端。
电、气、锅炉这三种供热方式,虽然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但其高能耗、高成本、高污染的缺陷却并未得到改善,产品的合格率也仅在65%左右。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特提供一种太阳能储热循环式木材专用干燥窑,结构简单、有效储能、干燥效率高、拆装方便、使用便捷。
技术方案:一种太阳能储热循环式木材专用干燥窑,包括南北纵向设置在硬化地面11上的轨道1以及若干个窑体,以便在太阳的东升西沉过程中始终能充分享受阳光的照射从而充分吸收并储存热能;每一个窑体包括若干组等间距布置的铝合金框架2及塑料膜3、前后两端的拉链门4、若干个热循环装置5、一套除湿装置6;所述每组铝合金框架2通过其脚轨22和底座直梁23横跨在所述轨道1上,每组铝合金框架2的顶部设置与铁轨前后方向平行的可折叠金属衬管24,互相连接;所述塑料膜3包括表层膜31、中层膜32和内层膜33三层,覆盖在所述铝合金框架2上方;所述拉链门4与所述铝合金框架2截面形状相同,起到密封窑体的作用;所述窑体内等距离设置若干温度表和湿度表,在靠近拉链门4的窑体两测的塑料膜上开设若干拉链除湿口34和拉链观测口3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瑞龙;陈建华;张劲涛,未经陈瑞龙;陈建华;张劲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622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变压器局部放电的模式识别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发光二极管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