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换流阀过电流关断试验电路、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62951.6 | 申请日: | 2017-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651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03 |
发明(设计)人: | 杨俊;许彬;王秀环;高冲;周军川;王高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 |
代理公司: | 11250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马永芬 |
地址: | 102209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换流 电流 试验 电路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换流阀过电流关断试验电路、方法及装置,其中,该电路包括:电源、辅助阀、试品阀、负载电抗器、限流电抗器和晶闸管阀;辅助阀由m个MMC子模块串联构成,试品阀由n个MMC子模块串联构成,负载电抗器连接于辅助阀和试品阀之间,限流电抗器和晶闸管阀串联后与试品阀并联,晶闸管阀的阳极与限流电抗器相连,晶闸管阀的阴极与试品阀的负极连接,电源的输出端有m对独立的输出端口,与辅助阀的每个MMC子模块电容器相联接,为辅助阀充电。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换流阀进行过电流关断试验的过程中,通过水温加热方式不能达到IGBT的稳态结温或者在通过增加的短路电流支路形成过电流时,需要配置不同的电抗器参数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系统柔性直流输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流阀过电流关断试验电路、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的柔性高压直流输电技术(Voltage Source Converter Based HVDC,VSC-HVDC),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显著地改变了输电网的结构、改善了电网的性能。随着MMC-HVDC系统的电压等级和输送容量的不断提高,对其关键设备——MMC阀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承受故障态下的各种极端电流、电压和热应力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MMC阀投运前需进行一系列针对性的检验,以测试换流阀的设计是否符合工程要求。
当MMC阀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系统直流极线对地短路或者桥臂直通等故障时,换流阀将遭受幅值很高的过电流,此时换流阀的核心器件IGBT根据设计要求应该能够可靠关断,以避免烧毁。为考核这种性能,需要对阀进行过电流关断试验。目前,国内外已有少量关于MMC阀故障电流检验方法的专利,根据其检验电路的结构特点,可以将这些专利提出的方法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采用单个或数个MMC子模块对负载电抗放电产生过电流,并用水加热方式保证过电流前IGBT具有较高的结温;第二类是在稳态运行试验电路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主要由限流电抗器构成的短路电流支路,当稳态运行试验电路运行一段时间,IGBT结温稳定后,在试品阀子输出最高电平时导通短路电流支路,形成过电流。第一类试验电路的缺点是水温加热的极限温度是100℃,而目前最新的大容量柔性直流换流阀所采用的压接型IGBT器件,其稳态结温已经达到125℃,水温加热方法显然不适用;第二类试验电路的优点是采用电加热,不受水加热温度上限限制,缺点是在桥臂输出最高电平条件下导通短路电流支路,一方面受限于最高电平持续时间,过电流幅值及上升时间难以匹配,另一方面对于不同的工程需要配置不同的电抗器参数,需要电抗器电感值在较宽的范围内可调,制造困难。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流阀过电流关断试验电路、方法及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换流阀进行过电流关断试验的过程中,通过水温加热方式不能达到IGBT的稳态结温或者在通过增加的短路电流支路形成过电流时,需要配置不同的电抗器参数的问题。
为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换流阀过电流关断试验电路,包括:电源、辅助阀(Va)、试品阀(Vt)、负载电抗器(L1)、限流电抗器(L2)和晶闸管阀(Vs);其中,所述辅助阀(Va)由m个MMC子模块串联构成,所述试品阀(Vt)由n个MMC子模块串联构成,所述负载电抗器(L1)连接于所述辅助阀(Va)和所述试品阀(Vt)之间,所述限流电抗器(L2)和所述晶闸管阀(Vs)串联后与所述试品阀(Vt)并联,所述晶闸管阀(Vs)的阳极与所述限流电抗器(L2)相连,所述晶闸管阀(Vs)的阴极与所述试品阀(Vt)的负极连接,所述电源的输出端有m对独立的输出端口,与所述辅助阀(Va)的每个MMC子模块电容器相联接,为所述辅助阀(Va)充电;m为大于3的自然数,n为大于3的自然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6295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