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NDF数据融合平台在审
申请号: | 201710769108.0 | 申请日: | 2017-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090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9 |
发明(设计)人: | 何为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数聚万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7/30 | 分类号: | G06F17/30;G06K9/62 |
代理公司: | 北京易正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518 | 代理人: | 赵白 |
地址: | 100096 北京市海淀区温***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ndf 数据 融合 平台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融合平台。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数据融合是将多传感器信息源的数据和信息加以联合、相关及组合,获得更为精确的位置估计及身份估计,从而实现对战场态势和威胁以及其重要程度实时、完整评价的处理过程。
数据融合一词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90年代以来得到较快发展。美国国防部实验室专家组在其1991年出版的数据融合字典中,对数据融合的定义如下:
从物联网的感知层到应用层,各种信息的种类和数量都成倍增加,需要分析的数据量也成级数增加,同时还涉及各种异构网络或多个系统之间数据的融合问题,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及时挖掘出隐藏信息和有效数据的问题,给数据处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怎样合理、有效地整合、挖掘和智能处理海量的数据是物联网的难题。结合点到点(P2P)、云计算等分布式计算技术,成为解决以上难题的一个途径。云计算为物联网提供了一种新的高效率计算模式,可通过网络按需提供动态伸缩的廉价计算,其具有相对可靠并且安全的数据中心,同时兼有互联网服务的便利、廉价和大型机的能力,可以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用户无需担心信息泄露、黑客入侵等棘手问题。云计算是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它强调信息资源的聚集、优化和动态分配,节约信息化成本并大大提高了数据中心的效率。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和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NDF数据融合平台。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NDF数据融合平台,包括源应用系统、数据接口生成平台、数据接口运行平台和数据接口管理平台,所述源应用系统包括表现层、业务层和数据层,所述数据接口生成平台基于软件体系结构重建系统从源应用系统的表现层重构数据接口。
优选地,所述数据接口管理平台包括数据接口部署模块、API运行状态监控模块、数据接口生命周期管理模块和用户访问行为审计模块。
优选地,第三方应用系统通过数据接口运行平台调用重构的数据接口时,按第三方应用系统设定的方式访问系统界面或应用服务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实施例中,NDF数据融合技术专注于大数据与云计算,基于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领先的软件体系结构重建技术,为政府、企业提供数据共享平台和云资源管理平台。
NDF数据融合技术是面向大数据的数据开采融合平台,以创新的软件体系结构重建技术,通过对表现层的机器自动学习重构出业务系统的数据接口,快速实时挖掘出系统数据,形成多源数据共享池,为数据开放、融合与增值创新提供高效的平台支撑。
NDF数据融合平台模拟用户的访问行为,进行源业务系统用户登录,并将系统中已有的用户使用功能,查询(读)、保存(写)按钮再次进行接口封装,使NDF平台可以模拟完成用户的所有系统操作行为。当第三方应用系统需要读写业务系统的数据时,第三方应用系统开发人员可直接调用NDF平台中封装好的数据接口,完成对源业务系统数据的读写操作。
NDF数据融合技术作为中间件服务平台,可成为各业务系统数据交互的数据服务总线,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资源融合、创新数据价值。
NDF数据融合技术适用于公安、司法、教育、农业、通信、能源、电力、交通等多个行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NDF数据融合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以下实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一种NDF(Network Data Fusion,网络数据融合)数据融合平台,包括源应用系统、数据接口生成平台、数据接口运行平台和数据接口管理平台,所述源应用系统包括表现层、业务层和数据层,所述数据接口生成平台基于软件体系结构重建系统从源应用系统的表现层重构数据接口。
所述数据接口管理平台包括数据接口部署模块、API运行状态监控模块、数据接口生命周期管理模块和用户访问行为审计模块。
第三方应用系统通过数据接口运行平台调用重构的数据接口时,按第三方应用系统设定的方式访问系统界面或应用服务器。
NDF数据融合技术的独特优势
1.无需依赖原厂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数聚万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数聚万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6910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