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马蹄螺的人工养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70372.6 | 申请日: | 2017-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353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8 |
发明(设计)人: | 李育培;余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育培 |
主分类号: | A01K61/50 | 分类号: | A01K61/5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73199 海南***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马蹄 人工 养殖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马蹄螺的人工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养殖区域选择;B、底栖硅藻培植;C、大型海藻种植;D、播苗;E、养殖管理。通过在养殖区培植底栖硅藻和种植江篱、马尾藻等藻类来给大马蹄螺提供充足的食物,同时结合科学合理的放养密度和原生态的养殖环境来提高大马蹄螺的产量和生长速度,具有养殖生产成本低和可规模化推广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洋螺类的养殖方法,尤其涉及西南中沙群岛礁盘海区一种大马蹄螺的人工养殖方法,属于农业水产养殖中螺类水产动物养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大马蹄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海南岛东南部及西南中沙群岛的礁盘浅水区,栖息于珊瑚礁石周围,主要以海藻为食;大马蹄螺的肉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可与鲍鱼媲美,深受各地食客喜爱;大马蹄螺的贝壳呈塔状,外形奇特漂亮,可制成工艺品供观赏,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我国西南中沙海域的大马蹄螺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体型越来越小,而且产量锐减,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开展人工增养殖来保护其野生资源和满足市场需求。
发明内容
目前还未见到大马蹄螺人工养殖方面有关的研究报道,本发明首次突破了大马蹄螺人工养殖的关键技术难题,提供一种可靠的及可规模化操作的大马蹄螺人工生态养殖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大马蹄螺的人工养殖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A、养殖区域选择:海南岛东南部沿海、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及南沙群岛等周边的礁盘浅水区,水深在10米以内,透明度大于5米,底质为珊瑚礁石和细沙;
B、底栖硅藻培植:从养殖海区海底的礁石表面刮取分离出双眉藻、舟形藻、卵形藻、角毛藻、骨条藻等底栖硅藻进行人工强化培育;每月在养殖海区泼撒经人工强化培育的底栖硅藻1-2次,每亩养殖海面泼撒密度为1000万粒每升的底栖硅藻5-8升,使底栖硅藻在养殖海区海底大量附着生长,为大马蹄螺生长提供基础食物;
C、大型海藻种植:当年的2-4月在养殖海区的沙质底种植江篱和马尾藻,使其覆盖养殖海区的20-30%,江篱和马尾藻种植比例为2:1,为大马蹄螺提供充足的食物;
D、播苗:每年的4-6月,在养殖海区底播规格为5-15克每粒的大马蹄螺苗,每亩底播密度为1-2万粒,投苗时间选择在上午的7-9点;
E、养殖管理:每隔10天下水巡查大马蹄螺的生长情况1次,下水时间选择在下午的2-5点;平时做好江篱和马尾藻的养殖管理工作,同时做好防盗工作。
本发明根据大马蹄螺的生活习性,通过在养殖区培植底栖硅藻和种植江篱、马尾藻等藻类来给大马蹄螺提供充足的食物,同时结合科学合理的放养密度和原生态的养殖环境来提高大马蹄螺的产量和生长速度,具有养殖生产成本低和可规模化推广的特点。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大马蹄螺的人工养殖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以2014年4-12月份期间在西沙永乐群岛石屿海域开展的大马蹄螺人工养殖试验为例:
A、养殖区域选择:在西沙永乐群岛石屿海域开展的大马蹄螺人工养殖试验,试验面积约4亩,该试验区水深3-4米,透明度大于15米,底质为珊瑚礁石和细沙;
B、底栖硅藻培植:从该养殖海区海底的礁石表面刮取分离出双眉藻、舟形藻、卵形藻、角毛藻、骨条藻等底栖硅藻进行人工强化培育;每月在该养殖试验区泼撒经人工强化培育的底栖硅藻2次,每亩养殖海面泼撒密度为1000万粒每升的底栖硅藻5升;
C、大型海藻种植:当年的2月份,在养殖海区的沙质底种植江篱和马尾藻,使其覆盖养殖试验区的20%,江篱和马尾藻种植比例为2: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育培,未经李育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7037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棉织物亲水柔软剂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针对性下车提醒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