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轨道交通应急新风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72930.2 | 申请日: | 2017-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8574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7 |
发明(设计)人: | 肖航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茂江低空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D27/00 | 分类号: | B61D27/00;A61L2/10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黄书凯 |
地址: | 401147 重庆市渝北区龙溪***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轨道交通 应急 新风 处理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装置,具体为轨道交通应急新风处理装置,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连通有带有第一封板的制冷管和带有第二封板的加热管,制冷管连通有制冷机构,加热管连通有加热机构;进风口连通有带有第三封板的支管,支管连接有能够热胀冷缩的膨胀块,膨胀块一侧连接有双楔面杆,双楔面杆上方设置有第一楔形齿条,第一楔形齿条与第一封板连接,第一楔形齿条啮合有第一齿轮,第一齿轮啮合有第一齿条;双楔面杆下方滑动设置有第二楔形齿条,第二楔形齿条与第二封板连接,第二楔形齿条啮合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啮合有第二齿条,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均与第三封板连接。本发明实现了对外界应急新风的温度调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装置,具体为轨道交通应急新风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轨道交通的车厢内设有专用的应急新风口,当发生供电故障而造成轨道空调机组停止运行时,车厢系统会启动应急通风功能。
在炎热的夏天,从外界进入车厢的新风是未处理的热风,这难免使本来就温度偏高的车厢温度进一步上升,燥热不但会影响乘客的情绪,也容易对车厢内运行的设备造成影响;而在严寒的冬季特别是北方的冬季,从外界进入车厢的新风是未处理的冷风,会使车厢内的温度迅速降低,温差较大时极易时对车厢内设备和人员造成伤害。传统的轨道交通应急新风系统不能对从外界进入的新风进行温度调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轨道交通应急新风处理装置,调节从外界进入车厢的应急新风,避免对车厢内设备和人员造成伤害。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轨道交通应急新风处理装置,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连通有制冷管和加热管,所述制冷管连通有制冷机构,制冷管上滑动设置有隔绝新风的第一封板;所述加热管连通有加热机构,加热管上滑动设置有隔绝新风的第二封板;进风口连通有带有第三封板的支管,第三封板包括设置在支管内的带有通孔的挡板,挡板上、下分别连接有上滑套和下滑套;支管一侧设置有滑动箱,支管连接有能够热胀冷缩的膨胀块,所述膨胀块滑动设置在所述滑动箱内;膨胀块一侧连接有双楔面杆,双楔面杆上方滑动设置有第一楔形齿条,第一楔形齿条与所述第一封板连接,第一楔形齿条啮合有第一齿轮,第一齿轮啮合有第一齿条;双楔面杆下方滑动设置有第二楔形齿条,第二楔形齿条与所述第二封板连接,第二楔形齿条啮合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啮合有第二齿条,所述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分别与所述上滑套和下滑套连接。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
外界新风从进风口处流入到支管中,初始时,第一封板和第二封板将制冷管和加热管封闭,利用外界新风的温度驱动膨胀块热胀冷缩,使得膨胀块带动双楔面杆滑动,从而关闭支管、开启制冷管(加热管):当较热的外界新风流入支管中时,膨胀块受热体积增大,膨胀块推动双楔面杆滑动,双楔面杆推动第一楔形齿条向上滑动,第一楔形齿条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带动第一齿条向下滑动,利用第一齿条将上滑套推入到挡板上,上滑套套住挡板,新风不能从挡板上的通孔流入支管内,第一楔形齿条在向上滑动的同时推动第一封板向上滑动,第一封板开通制冷管,温度较高的新风进入制冷机构制冷,变冷后的新风从出风口处流入车厢内,使得较热的外界新风温度降低;当较冷的新风进入支管中时,膨胀块遇冷体积缩小,双楔面杆推动第二楔形齿条向下滑动,第二楔形齿条带动第二齿轮转动,第二齿轮带动第二齿条向上滑动,第二齿条带动下滑套滑入到挡板上,利用下滑套挡住挡板上的通孔,使得新风不再流入到支管内,利用第二楔形齿条下滑推动第二封板,第二封板开通加热管,温度较低的新风经加热机构加热后从出风口处流入到车厢内,使得较冷的新风温度变高。由此实现了对外界应急新风的温度调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茂江低空交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重庆茂江低空交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7293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