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润滑结构及润滑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773505.5 | 申请日: | 2017-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207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1 |
发明(设计)人: | 向绪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康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N1/00 | 分类号: | F16N1/00;F16N21/00;B22F3/10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高***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润滑 结构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润滑结构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润滑结构及润滑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设备及机器中的运动机构或者部件需要涂抹润滑介质,从而保证运动机构及部件的使用质量。目前的方式是人工进行涂抹或注射,人工涂抹或注射增加了人工劳动强度,人工操作使人身安全系数降低;现有的操作方式需要将运动机构或部件停止运动才能操作,影响生产的效率;润滑介质在长时间使用后会失效,其清理方式多为人工清理,清理难道大,时间长。部分运动机构或部件对润滑介质的形态有要求,所以需要进行温度控制来保证润滑介质所需要的形态,但现在的方式是通过人工操作小型温控仪器来进行温度控制,或者使润滑介质在常温下使用,大大影响润滑的润滑质量,影响运动机构或部件的使用寿命及使用质量。
发明内容
本项发明是针对现行技术不足,提供一种润滑结构。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润滑方法。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润滑结构,所述润滑结构由两种不同致密度材质通过增材制造技术结合为一体结构,两种所述不同致密度材质分别为致密度低的润滑部分,及致密度高的基体部分。
作进一步改进,所述润滑结构整体形状可根据需求制成规则形状或不规则形状。
作进一步改进,所述润滑部分的厚度大于或者等于0.02mm。
作进一步改进,所述润滑部分通过增材制造技术制造而成,所述润滑部分为疏松状结构。
作进一步改进,所述疏松状结构内设有润滑渗透结构,所述润滑渗透结构设有多个汇集槽,所述汇集槽与外界连通,所述汇集槽随润滑结构的形状制成规则的线条形状或不规则的随形形状。
作进一步改进,所述润滑渗透结构还设有引导槽,所述引导槽设置在润滑部分上表面,所述引导槽与汇集槽连通,所述引导槽随润滑结构的形状制成规则的线条形状或不规则的随形形状。
作进一步改进,所述汇集槽设为锥形结构通孔,所述通孔口径大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润滑部分与基体部分的结合处,所述通孔口径小的一端朝向润滑部分的外表面。
作进一步改进,所述基体部分内设有润滑介质管道,所述润滑介质管道将汇集槽与外界连通,所述润滑介质管道可制成规则的线条形状或不规制的随形形状。
作进一步改进,所述疏松状结构润滑部分通过增材制造技术制造的可穿过的疏松细孔,所述疏松状结构润滑部分的致密度范围在70%~99.9%区间内。
作进一步改进,所述基体部分内还设有随形温控管道。
作进一步改进,一种实施润滑结构的润滑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润滑介质注入
润滑介质从润滑介质管道进入到润滑部分,润滑介质向润滑部分的汇集槽流动,润滑介质在汇集槽顶端进行压缩,经压缩后的润滑介质往引导槽移动,并向周围的疏松细孔流动,润滑介质从疏松细孔渗透出来,润滑介质向周围部件进行润滑。
步骤二、润滑结构的温度控制
往随形温控管道注入不同温度的流动介质,可以对润滑结构整体的温度进行控制。
其中不同温度的流动介质实现的功能不同,其效果有:(1)通入一定温度的流动介质使得润滑介质更好的进入到润滑部分;(2)通入一定温度的流动介质对润滑介质进行保温,实现更好的润滑效果;(3)通入冷却介质,对运动机构或部件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
步骤三、杂质清理
通过对润滑结构的润滑介质管道通入高压空气,润滑介质管道将高压空气输送汇集槽,并且空气在汇集槽顶端进行压缩,经过压缩后的高压空气向疏松细孔及引导槽流动,高压空气将疏松细孔及引导槽内存在的杂质带出,实现杂质清理。
步骤一、步骤二、步骤三无先后顺序。
所述润滑结构的增材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作进一步改进,所述润滑结构的增材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通过CAD辅助软件建立润滑结构的三维建模模型;对激光烧结的3D打印机进行参数设置,将得到的三维建模模型经过CAD建模及分层切片软件处理,获得润滑部分与具有润滑介质管道、随形温控管道的基体部分的3D打印机所需的各层数据,各层数据中包括润滑部分激光烧结区域及基体部分激光烧结区域;将各层数据导入至3D打印机中,并在3D打印机中分别设置润滑部分激光烧结区域及基体部分部分激光烧结区域的扫描参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康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康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7350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手表结构
- 下一篇:一种卡扣式表壳固定装置及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