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软包电池模组的冷却加热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773526.7 | 申请日: | 2017-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915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6 |
发明(设计)人: | 闫仕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州市蓝微新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15;H01M10/625;H01M10/635;H01M10/637;H01M10/6554;H01M10/6552;H01M10/6563;H01M10/6567;H01M10/6569;H01M10/663;B60L11/18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4245 | 代理人: | 蒋剑明 |
地址: | 516006 广东省惠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模组 冷却 加热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软包电池模组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软包电池模组的冷却加热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软包电池模组热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对于电动汽车的安全可靠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温度作为电动汽车动力系统中控制的最重要参数之一,同时也是影响软包电池模组性能的最主要的参数之一,对软包电池模组的使用寿命及整车的行驶安全都有着很大的关联性。特别的,由于软包电池模组结构的限制,软包电池模组的加热和散热问题很难平衡。
在现有技术中,针对软包电池模组的加热和散热这一块,都会在整车单独配置加热单元和散热单元去解决软包电池模组的加热散热问题。但整车的空间结构有限,倘若单独为软包电池模组配置加热单元和散热单元,都会占用整车的使用面积。此外,为软包电池模组单独配置加热单元和散热单元,也会相应增加整车的制造成本,不利于推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软包电池模组的冷却加热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软包电池模组的冷却加热系统,包括:软包电池模组、液冷板、温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水泵、发热组件和整车冷却单元,所述软包电池模组由若干软包电芯组成,相邻两个所述软包电芯之间安装有热管,所述热管的一端镶嵌于所述液冷板;
所述液冷板的输出端依次经过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流量传感器与所述水泵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水泵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发热组件的输入端和所述整车冷却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发热组件的输出端和所述整车冷却单元的输出端均与所述液冷板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流量传感器、所述水泵、所述发热组件和所述整车冷却单元均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并接受所述控制单元的控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整车冷却单元包括电池冷却器、第一膨胀阀、压缩机和冷凝器,所述电池冷却器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水泵的输出端连接,第一输出端与所述液冷板的输入端连接,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一膨胀阀的输出端连接,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一输入端连接;
所述压缩机的输出端通过所述冷凝器与所述第一膨胀阀的输入端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整车冷却单元还包括散热器,所述散热器的输入端与所述水泵的输入端连接,输出端与所述液冷板的输入端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整车冷却单元还包括蒸发器和第二膨胀阀,所述蒸发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膨胀阀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二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二膨胀阀的输入端与所述冷凝器的输出端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管为相变材料热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组件为PTC发热组件。
本次技术方案相比于现有技术有以下有益效果:
在需要对软包电池模组进行散热时,利用整车冷却单元,对软包电池模组进行冷却;在需要对软包电池模组进行加热时,利用发热组件产生的热量为软包电池模组进行加热。本次技术方案不需要单独为软包电池模组独立配置冷却单元,直接利用整车冷却单元产生的冷量为软包电池模组进行冷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中的软包电池模组的冷却加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州市蓝微新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惠州市蓝微新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7352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