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相沉积均匀加热装置及气相沉积炉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74886.9 | 申请日: | 2017-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236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1 |
发明(设计)人: | 张立国;崔志国;鞠涛;范亚明;张泽洪;张宝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23C16/46 | 分类号: | C23C16/46;C23C16/52;C23C16/455 |
代理公司: | 南京艾普利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97 | 代理人: | 陆明耀 |
地址: | 215125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沉积 均匀 加热 装置 | ||
1.气相沉积均匀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间隙设置的加热板(30),所述加热板(30)在与它们平行的同一投影面上的投影重合,且相邻加热板(30)之间的间隙形成用于放置工件的加热空间(140),每个所述加热板(30)的两端分别连接一石墨电极(40),每个所述石墨电极(40)连接用于连接电源的铜电极(50),所述铜电极(50)具有自冷却机构(70),所述自冷却机构(70)包括与所述铜电极(50)的开口端密封连接的外管(701),所述外管(701)通过冷却介质导入接头(702)连接共轴贯穿其的内管,所述冷却介质导入接头(702)连接配水器(80);所述内管延伸到所述铜电极(50)的内腔中,所述外管(701)上还设置有冷却介质导出接口(70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相沉积均匀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板(30)的输出功率可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相沉积均匀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板(30)为电阻加热方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相沉积均匀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板(30)从其一端开始呈蛇形线延伸到另一端,其两端等高设置且分别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石墨电极(40)连接的连接孔(30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相沉积均匀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板(30)为四个,任意相邻加热板(30)的间距相同,它们形成三个加热空间(140)。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气相沉积均匀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每个加热板(30)贴近的热偶(6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相沉积均匀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铜电极(50)的外周还连接有用于连接电源的接线排(9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相沉积均匀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板(30)位于一保温箱(11)内,所述保温箱(11)为石墨毡形成的壳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相沉积均匀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电极(40)延伸到所述保温箱(11)中,所述石墨电极(40)通过氮化硼管(100)与保温箱(11)绝缘。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相沉积均匀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箱(11)的顶部设置有排气组件(110),其底部设置有反应气体均匀导入组件(120)。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相沉积均匀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组件(110)包括至少一个排气石墨管(1101),所述排气石墨管(1101)连接收集盒(1102),所述收集盒通过排气管路(1103)连接过滤器(1104),所述过滤器(1104)连接气体排放组件(1105)。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相沉积均匀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气体均匀导入组件(120)包括至少一条呈T字形的匀气管路(1201),所述匀气管路(1201)包括从保温箱(11)外延伸到其内部的气体导入管(1202),所述气体导入管(1202)位于保温箱(11)内的一端连接有三通过渡接头(1203),所述三通过渡接头(1203)共轴的两个接口分别连接一匀气管(1204),所述匀气管(1204)的出气孔(1205)朝向所述保温箱(11)的底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气相沉积均匀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匀气管路(1201)与一个加热空间(140)对应。
14.全表面气相沉积炉,包括真空室(8),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室(8)包括圆柱形的真空室主体(81)以及位于所述真空室主体(81)的两个圆形开口处的密封门(82),所述真空室主体(81)的外圆周面连接支架(9),还包括权利要求1-13任一所述的气相沉积均匀加热装置,所述铜电极(50)及热偶(60)从所述真空室(8)外延伸到真空室(8)内,并分别通过防水安装法兰(130)连接所述真空室(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74886.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C23C 对金属材料的镀覆;用金属材料对材料的镀覆;表面扩散法,化学转化或置换法的金属材料表面处理;真空蒸发法、溅射法、离子注入法或化学气相沉积法的一般镀覆
C23C16-00 通过气态化合物分解且表面材料的反应产物不留存于镀层中的化学镀覆,例如化学气相沉积
C23C16-01 .在临时基体上,例如在随后通过浸蚀除去的基体上
C23C16-02 .待镀材料的预处理
C23C16-04 .局部表面上的镀覆,例如使用掩蔽物的
C23C16-06 .以金属材料的沉积为特征的
C23C16-22 .以沉积金属材料以外之无机材料为特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