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于机械化布设的柔性一体化电动修复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77740.X | 申请日: | 2017-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425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发明(设计)人: | 李青云;王振华;胡艳平;汤显强;龙萌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B09C1/08 | 分类号: | B09C1/08 |
代理公司: | 武汉楚天专利事务所 42113 | 代理人: | 孔敏 |
地址: | 43001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于 机械化 布设 柔性 一体化 电动 修复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于机械化布设的柔性一体化电动修复装置,包括多功能电极带、导电土工布和排液管。其中,电极带兼具导电和导水功能,具有耐酸碱腐蚀性的特点,上部贯通金属导线,表面有导水凹槽,导水凹槽与金属导线垂直;导电土工布贴附于多功能电极带表面;排液管与多功能电极带表面的导水凹槽相通,便于电动修复过程流向导水凹槽中的重金属溶液,通过排液管自流排出,无需抽提,节能环保。本发明可实现导电、导水和自流排水一体化;所述多功能电极带可根据土壤修复深度可加工成不同宽幅面,可直接插入土壤且只需一端导线连接电源,简单方便,不易腐蚀,抗剪性好;所述电动修复装置具有柔性特点,可成卷叠放,节省空间,便于运输和机械化大面积布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治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于机械化布设的柔性一体化电动修复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因而,亟需对受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
电动修复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原位修复技术,具有周期短、效率高、对土壤破坏小的特点,特别适用于低渗透性系数的土壤。因此,近年来,电动修复技术日益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关注。电动修复是指在污染土壤区域两端插入电极,并施加低直流电,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电迁移、电渗析等方式在电极两侧富集,然后直接处理富集在电极附近的土壤污染物或吸附污染物材料。但是由于电动修复过程中电化学水解和电迁移等引起土壤pH不均一、电极易腐蚀或者安装不方便等技术缺陷以及工程应用层面上的不足,阻碍了该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中国发明专利“一种复合电极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电动修复方法”(申请号201110312666.7)提供一种复合电极以及使用该电极电动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法。通过在阴阳两极的石墨电极或金属电极的表面上附着活性材料层,形成具有可渗透反应性能的一体式复合电极,通过该可渗透反应层,一方面可中和、吸附电极反应产生的 H+、OH-,有效地控制土壤 pH值,避免重金属过早地沉淀在土壤中 ;另一方面可捕获迁移而来的重金属污染物,通过移除该复合电极,可实现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的原位去除。
中国发明专利“一种电动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法”(申请号 201410745574.1)提供一种采用渗透性反应墙电动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法,方法中的电动试验装置主要包括阳极室、土壤室、阴极室、土壤室及阳极室,反应槽之间有含分子筛的渗透性反应墙PRB以及直流稳压供电电源,土壤中的污染物在电场的作用下向电极两侧的PRB附近,然后经渗透性反应墙PRB原位处理。
中国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电动修复的复合电极、电动修复装置及电动修复方法”(申请号 201610891459.4)公开一种由改性海泡石和改性壳聚等导电介质构成的复合电极,该复合电极具有更大的表面积,吸附迁移的重金属离子效率更高,实现重金属污染物的原位去除,避免电动修复完成后,处理阴极电解液。该专利所述的电动修复方法可以通过实时监测阳极、阴极附近pH值和补充酸碱缓冲液,降低土壤阴极附近pH的变化。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土壤 pH 可控的电动修复装置”(授权公告号:CN 203875110U)提供了一种土壤 pH 可控的重金属污染物电动修复装置。pH 控制装置通过探针与阴极、阳极连接,pH控制装置与进水管上的控制阀门相连接,可实现电动过程中电解液pH 的自动控制,进而控制整个修复体系土壤pH,提高整个过程的修复效率。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自动检测并控制pH的土壤电动修复装置”(授权公告号:CN 205393173 U)涉及一种自动检测并控制pH的土壤电动修复装置,该电动修复装置包括阴极、阳极、土壤pH计、储液装置、电源和ZigBee模块,可实现电动过程中pH的自动控制,进而调控土壤体系的pH值,通过加入ZigBee模块,实现了数据的实时网上保存,方便了实验人员随时进行查看,提高了整个修复工作的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未经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7774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