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大尺寸隐身目标的爬行波机理研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780719.5 | 申请日: | 2017-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216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23 |
发明(设计)人: | 郭良帅;梁子长;张慧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无线电设备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S13/88 | 分类号: | G01S13/88 |
代理公司: | 上海信好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1249 | 代理人: | 朱成之 |
地址: | 20009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大 尺寸 隐身 目标 爬行 机理 研究 方法 | ||
1.一种电大尺寸隐身目标的爬行波机理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S1、采用射线追踪法获取目标的网格模型表面的短程线,其中目标的参数是由网格模型确定的;
S2、对目标在不同双站角度下的爬行波传播方向及能量随目标表面曲率变化的特性分析;其中,当入射电磁波达到目标凸表面时,爬行波沿目标表面的切向分量衰减入射电磁波的能量,沿目标表面的爬行分量继续传播;
S3、对低散射目标的双站散射特性的多散射机理进行分析,通过多个散射机理的矢量场叠加完成低散射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的计算;
S4、对电大尺寸目标爬行波的射线追踪路径的控制参数进行优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大尺寸隐身目标的爬行波机理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S1中,采用基于射线追踪法对目标的网格模型表面进行短程线寻迹以获取目标,具体是利用与入射电磁波垂直平面上的射线束开展目标的网格模型表面的短程线计算;其中,射线束的数量根据目标的网格模型的尺寸确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大尺寸隐身目标的爬行波机理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S1中,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S11、通过测绘获取低散射目标的网格模型,由多个网格单元构成;
S12、在距离目标10λ的位置处,截取垂直于入射电磁波的一个平面,作为射线束的起点;并在该平面上按照λ/3为间隔进行离散;其中,λ表示入射电磁波的波长;
S13、根据射线束在空间中的传播时间因子、射线束的起始位置以及射线束的传播方向,得到射线束的传播方程;
S14、在目标的网格模型的坐标已知的前提下,求出射线束与目标的网格模型的交点;
S15、射线束与目标的网格模型的表面相交之后,其传播方向分别沿目标表面的爬行方向和镜面光学反射方向。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大尺寸隐身目标的爬行波机理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S2中,当入射电磁波入射到目标凸表面时,求解目标的网格模型表面的短程线的具体步骤为:
S21、入射电磁波入射到目标凸表面时,其与网格单元P0上有第一交点r1,爬行波在目标表面沿方向τ0传播,直至到达相邻的网格单元P1,此时网格单元P0和网格单元P1的相邻棱边上有第二交点r2;
S22、确定第二交点r2与网格单元P1的外法向的切平面n1,将第一交点r1移到第二交点r2处,并经过第一交点r1和切平面n1作平面,求出该平面与网格单元P1的交线,则该交线所在方向即为网格单元P1上的短程线;
S23、循环执行步骤S21~S22,直到爬行波的能量衰减至90%以上,或者爬行波绕目标传播一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大尺寸隐身目标的爬行波机理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S2中,爬行波沿目标表面的切向分量的衰减,以及沿目标表面的爬行分量的传播,均与相邻网格单元间的法向夹角有关;该法向夹角越大,爬行波切向分量的能量越大;反之,则爬行波爬行分量的能量越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大尺寸隐身目标的爬行波机理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S3中,低散射目标的双站散射特性的多散射机理包含镜面散射、边缘绕射、爬行波散射三个方面;其中,镜面散射由物理光学法求解,边缘绕射由边缘绕射法求解,爬行波散射由爬行波算法求解。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大尺寸隐身目标的爬行波机理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S4中,采用B样条插值法,对电大尺寸目标爬行波的射线追踪路径的控制参数进行优化。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大尺寸隐身目标的爬行波机理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S4中,电大尺寸目标爬行波的射线追踪路径的控制参数的优化包含:短程线优化、切向幅度优化、爬行传播方向及幅度的优化和射线束数目优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无线电设备研究所,未经上海无线电设备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80719.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井下精确定位系统及井下定位方法
- 下一篇:一种前视海面目标角超分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