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艾纳香有效组分的制备方法与用途在审
申请号: | 201710785492.3 | 申请日: | 2017-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687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5 |
发明(设计)人: | 李勇军;张宝;彭潇;孙绪;巩仔鹏;马雪;孙佳;黄勇;刘亭;兰燕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6/28 | 分类号: | A61K36/28;A61P29/00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52100 | 代理人: | 刘楠,李余江 |
地址: | 550001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艾纳香 有效 组分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材有效成分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艾纳香有效组分的制备方法与用途。
背景技术
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炎症是损伤和抗损伤的统一过程,一方面损伤因子直接或间接造成组织和细胞的破坏,另一方面通过炎症和渗出反应,以稀释、杀伤和包围损伤因子,通过实质和间质细胞再生使受损的组织得以修复和愈合。但过度的炎症或长的炎性过程可以引起相关器官的炎症性紊乱和功能异常,炎症紊乱包括糖尿病、脑膜炎、风湿病等。近年来,治疗炎症疾病已成为全球制药工业的主要目标之一,目前已开发出包括皮质类固醇类、环氧合酶抑制剂及白三烯阻断剂等众多药物,但这些药物都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严重的副作用。植物来源的中草药具有来源广泛、毒性较低、效果显著等特点,在治疗抗炎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艾纳香Blumea balsamifera(L.)DC为菊科艾纳香属植物,广泛分布于贵州、广东、海南等地,主要含有挥发油、黄酮类等化合物。其药用部位为其叶及嫩枝,具有祛风除湿药、温中止泻等功效,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风湿痹痛、跌扑伤痛等症的治疗。研究表明,艾纳香具有明显的抗炎效果,可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炎,但其药效物质基础及药用有效组分尚不明确。
因此,从艾纳香中制备得到抗炎有效组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艾纳香有效组分的制备方法及该方法制备得到的有效组分在医学上的应用,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的一种艾纳香有效组分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取艾纳香,用乙醇水溶液提取,得提取液;将上述提取液浓缩至无醇味,加水稀释,然后先用乙酸乙酯萃取,再加酸调PH值到3-4,然后用正丁醇萃取,将正丁醇萃取液浓缩至干,即得艾纳香有效组分。该有效组分主要含有咖啡酰基奎宁酸类成分。
其中,乙醇水溶液提取次数为1~4次,每次乙醇水溶液提取时间为0.5~4小时,每次提取时1g艾纳香加入8-15ml的乙醇水溶液。
进一步的,所述乙醇水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10%~50%。
进一步的,所述加水稀释时,每1g艾纳香提取液浓缩物加入水的体积2ml。
进一步的,所述乙酸乙酯萃取或正丁醇萃取的萃取次数为3~5次。
本发明还提出了该方法制备得到的艾纳香有效组分在制备抗炎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本发明通过质量百分比浓度为25%的乙醇作为提取溶剂,以回流提取为提取方法制备艾纳香药材总提取物,然后将艾纳香总提取物进行逐级萃取,得到不同的萃取部位;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及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试验进行抗炎活性筛选,确定正丁醇部位为抗炎最佳部位,可用于抗炎药物的制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艾纳香有效组分的制备流程图;
图2为实施例1的艾纳香各组分的制备流程图;
图3为实施例1的艾纳香有效组分HPLC-UV(325nm)色谱图;
图4为实施例1的各组分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试验的结果图;
图5为实施实例1的各组分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试验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
实施例1:
(一)组分制备
取艾纳香药材段(3~5cm长)160g,用25%乙醇水溶液12倍量(1920mL)提取2次,2小时/次,滤过,合并滤液后浓缩至浸膏(艾纳香药材总提取物)36.8g,加入2倍(75mL)水混匀溶解,依次用2倍体积的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分别将各萃取液浓缩,得到乙酸乙酯萃取物4.4g,正丁醇萃取物4.8g,水部位26.2g。具体制备流程如图2所示。
(二)有效组分的表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医科大学,未经贵州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8549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