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锅炉供电和智能监控系统及其监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86954.3 | 申请日: | 2017-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0837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7 |
发明(设计)人: | 张晓毅;李晓军;李珏煊;何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冀北节能服务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35 | 分类号: | H02J7/35;H02J7/32;H02J7/00;F24H9/20;G06Q10/06;G06Q50/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孚睿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74 | 代理人: | 王冬杰;张冬花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西***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锅炉 供电 智能 监控 系统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锅炉供电和智能监控系统,其包括远程控制中心、供电模块、多个电锅炉、照明模块、监控模块以及通风模块,供电模块包括供电控制芯片、蓄电池、太阳能供电模块以及余热回收模块,太阳能供电模块以及余热回收模块与蓄电池电连接,蓄电池为多个电锅炉、照明模块、监控模块以及通风模块供电,太阳能供电模块设置有光伏板,光伏板能够为蓄电池进行快速充电。本发明能够采用电能与太阳能双重供电,并且能够对电锅炉系统进行实时在线监控,保证电锅炉系统的用电及运行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锅炉监控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电锅炉供电和智能监控系统及其监控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能源结构的调整、电力系统的发展及储能技术的日益成熟,蓄电池及超级电容等电储能设备被大量应用到电力系统中以提高新能源渗透率并配合网内其他电源实现电能的削峰填谷。本质上,一切能量(如电能、热能和机械能等)的存储过程均可以被称为储能,但目前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实际上仅限于电能的存储,即电能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并在需要时转换为电能回馈到电力系统中去。因此,电力系统中的储能应用大大局限了储能技术的使用范畴。同时,目前包括电力系统、热力系统和燃气系统等在内的传统社会供能系统,均为各自规划、单独设计、独立运行,出现问题时也都是在各系统内部单独解决,不同系统之间缺乏协调管理,因而不利于从全社会总能源供应的层面实现清洁、高效、可靠的目标。
在当前能源消费结构中,电能主要用于能量传输,而热能主要作为其他能源的终端消费形式。2013年8月,国家电网公司积极倡导“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电从远方来”的能源消费新模式,同时随着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及电气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能最终转化为热能消耗的比例将越来越大,电力系统和热力系统的联系也将日渐紧密。综合考虑电能“易传输、难存储”而热能“易存储、难传输”的互补性特征,在区域型微电网的电力系统和热力系统之间加入储能及电热转换单元对电热联合调度,可提高协调电热系统的规划和运营并匹配可再生能源出力及电热负荷的峰谷特性,从而总体提高能源系统可控性。
针对微电网电热联合调度的研究,目前多以优化微电网经济运行、提高一次能源利用率为主。发现在电热调度过程中,有3个问题相对突出:
1)传统电热分产系统电热之间完全独立,不利于实现电热负荷的统一协调调度;
2)热电联产系统运行方式较为局限,传统热电联产均工作在“以热定电”的模式下,微燃机等微电源出力完全跟踪热负荷,无法自主地参与到电能调度中去,而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随着日益增加的电热峰谷差,该方式已不能很好的满足电热调度的要求;
3)传统的电热调度模型并未体现电热可靠性差异,除电热传输和存储差异外,电能调度必须时刻满足供用电平衡,而由于相关设备的热惯性,热力系统可在一定范围内增减热负荷,因此两者可靠性差异需要讨论。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电锅炉供电和智能监控系统,其能够采用电能与太阳能双重供电,并且能够对电锅炉系统进行监控,保证电锅炉系统的用电及运行安全。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具体地,本发明提供一种电锅炉供电和智能监控系统,其包括远程控制中心、供电模块、电锅炉、照明模块、监控模块以及通风模块,
所述远程控制中心分别与所述电锅炉、照明模块、监控模块以及通风模块通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冀北节能服务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公司,未经国网冀北节能服务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8695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