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打弧复合结构大功率接触件在审
申请号: | 201710798449.0 | 申请日: | 2017-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823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5 |
发明(设计)人: | 叶学俊;叶鹏;徐继华;张燕;赵璟星;李竹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兵航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187 | 分类号: | H01R13/187;H01R24/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32207 | 代理人: | 张斌 |
地址: | 225400 江苏省泰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打弧 复合 结构 大功率 接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接触件领域,具体说是一种防打弧复合结构大功率接触件。
背景技术
接触件是连接器的核心零件,接触件的性能直接影响连接器乃至整机设备的优劣。一般大电流电连接器采用单个冠簧或线簧结构,接触点少,接触电阻大,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热量高,在高震动的环境中,容易出现接触不良甚至出现飞弧等情况。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问题,本实用提供了一种新型防打弧复合结构大功率接触件,其稳定性好,导向面多,接触面积大,接触电阻小,产生热量小,载流能力高,可应用于数百安培大电流的连接器中,提高传输稳定性,并使电连接器上损耗的功率减小。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打弧复合结构大功率接触件,包括插孔和插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孔包括插孔体、中心插针、插孔冠簧、插孔防触头,所述插针包括插针体、插针防触头、插针冠簧,所述插孔体前端插合腔内壁内槽内置插孔冠簧,插合腔内设一前端装有防触头的中心插针,所述插针体前端装有防触头,插针体前端插合于插孔体前端插合腔内插孔冠簧内,插针体前端插合腔内设有与中心插针插合的插针冠簧。
所述中心插针后端通过螺纹连接置于插孔体中,其螺纹端周向有对称平面方便与工装配合将中心插针旋到位。
两防触头外端为倒角圆柱面,内端轴向为倒刺状装入中心插针前端内孔槽或插针体前端内孔槽中。
所述插孔体后端截面为半圆,径向有多个螺纹孔。
所述插针体后端设有环形槽且截面为装入压接线缆筒状。
两冠簧均为由两端固定部和中间连接部组成的非连续、不封闭环状,连接部由连续的凹凸弹片均匀相间构成。
插针体、中心插针、插孔体材质为紫铜,两冠簧为铍青铜,表面处理均为镀银,两防触头采用PEI塑料。
本发明插孔体与插针体插合后,插孔冠簧对插针体表面提供正压力,使插孔体和插针体之间形成电接触,提供加大的正压力,中心插针与插针冠簧产生电接触。整体结构稳定性好,接触面积大,接触电阻小,产生热量小,载流能力高,可应用于数百安培大电流的连接器中,提高传输的稳定性,并使电连接器上损耗的功率减小,连接器使用方便、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插孔结构示意图;
图2为插针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中心插针结构示意图;
图4为冠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插针插孔插合后结构示意图。
图中:插孔体1、中心插针2、插孔冠簧3、插孔防触头4、插针防触头5、插针冠簧6、插针体7。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图1、3为插孔结构示意图。主要包括插孔体1、中心插针2、插孔冠簧3、插孔防触头4。插孔体1由导电性能优良的紫铜制成,其插合端孔内设一前端装有插孔防触头4的中心插针2,中心插针2后端通过螺纹连接置于插孔1中,其螺纹端圆周对称平面方便与工装配合将中心插针2旋到位,插孔防触头4为PEI塑料制成,外端为倒角圆柱面,与插针体7插合防止电接触打弧,内端轴向为倒刺状,装入中心插针2前端内孔槽中。铍青铜制成的插孔冠簧3过盈置于插孔体1插合端内槽中。插孔体1端接处截面为半圆,径向有2个螺纹孔,方便端子搭接。
图2为插针结构示意图。主要包括插针防触头5、插针冠簧6、插针体7。插针体7由导电性能优良的紫铜制成,插针防触头5中心为通孔,外端为倒角圆柱面,内端均布多个倒刺状棘爪,插针体7插合端设有环形槽,棘爪落入槽中。插针体7端接处截面为筒状,线缆装入压接使用。插针冠簧6过盈置于插针体7插合端内槽中。
图4为冠簧结构示意图。两冠簧3、6均包括两端的固定部以及中间的连接部,连接部由连续的凹凸弹片均匀相间构成。两冠簧3、6为非连续、不封闭环状。
图5为插针插孔插合后结构示意图。插孔体1与插针体7插合后,插孔冠簧3对插针体7表面提供正压力,使插孔体1和插针体7之间形成电接触,提供加大的正压力,中心插针2与插针内冠簧6产生电接触。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兵航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兵航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9844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