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及其碳罐脱附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02165.4 | 申请日: | 2017-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4260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2 |
发明(设计)人: | 刘婷;张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5/035 | 分类号: | B60K15/035;F02M25/08 |
代理公司: | 11201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黄德海<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10220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进气口 文丘里管 出气口 增压器 碳罐 发动机 故障检测单元 进气歧管 脱附系统 吸气口 出口 回气口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及其碳罐脱附系统,碳罐脱附系统包括:碳罐、发动机、增压器、文丘里管以及故障检测单元,碳罐的出口通过第一管路与增压器的第一进气口相连,发动机具有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增压器的第一出气口通过进气歧管与发动机的第二进气口相连,增压器的第一回气口与发动机的第二出气口相连,碳罐的出口通过第二管路与第二进气口相连,文丘里管具有第三进气口、吸气口和第三出气口,文丘里管连接在第一管路上,文丘里管的吸气口与碳罐的出口相连,文丘里管的第三出气口通过进气歧管与增压器的第一出气口相连,文丘里管的第三进气口与增压器的第一进气口相连,故障检测单元用于判断管路是否正常工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及其碳罐脱附系统。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目前发布的国六排放法规,较之前的国五法规加严了蒸发排放控制要求。国五标准下,估测汽油车单车年均油气挥发8.8kg左右。国六标准对汽油蒸发排放控制提出了严格要求,同时还要求车辆安装油气在线回收装置,增加对加油过程中的油气的控制。此外,国六法规中试验循环工况也与国五法规不同,对车辆的冷启动、加减速以及高速大负荷状态下的排放进行全面考核,覆盖了更大的发动机工作范围,对车辆的排放控制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有的车辆燃油蒸汽脱附量较低且不能实时监测碳罐脱附系统是否正常工作,为此急需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能够及时检测管路故障且能够提高增压工况下燃油蒸汽脱附量的车辆的碳罐脱附系统。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碳罐脱附系统的车辆。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的碳罐脱附系统包括:碳罐,所述碳罐具有出口;增压器,所述增压器具有第一进气口、第一出气口,所述碳罐的出口通过第一管路与所述增压器的第一进气口相连;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具有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所述增压器的第一出气口通过进气歧管与所述发动机的第二进气口相连,所述碳罐的出口通过第二管路与所述第二进气口相连;文丘里管,所述文丘里管具有第三进气口、吸气口和第三出气口,所述文丘里管连接在第一管路上,所述文丘里管的吸气口与所述碳罐的出口相连,所述文丘里管的第三出气口通过进气歧管与所述增压器的第一出气口相连,所述文丘里管的第三进气口与所述增压器的第一进气口相连;以及故障检测单元,所述故障检测单元用于在增压工况下判断第一管路是否正常工作、在非增压工况下判断第二管路是否正常工作。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碳罐脱附系统,不仅能够提高增压工况下的燃油蒸汽脱附量,以满足对燃油蒸汽脱附量的高需求,而且能够实时对工作管路是否出现堵塞或泄漏进行检测,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动机的第二进气口与所述增压器的第一出气口之间还设有节气门体,所述碳罐脱附系统包括:电磁阀,所述电磁阀连接在所述碳罐的出口与所述第一管路之间;以及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连接在所述进气歧管上且位于所述文丘里管的第三出气口和所述节气门体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路上设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的进口与所述碳罐相连,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出口与所述文丘里管的吸气口相连,所述第一单向阀被构造成在增压工况下打开;所述第二管路上设有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的进口与所述碳罐相连,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出口与所述发动机的第二进气口相连,所述第二单向阀被构造成在非增压工况下打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故障检测单元进一步包括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的一端与所述电磁阀连接,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单向阀的进口和所述第二单向阀的进口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增压器的第一进气口处设有进气管,所述文丘里管连接在所述第一管路的端部且所述文丘里管的第三进气口直接固定连接在所述进气管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0216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