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起落架收放作动筒液压控制阀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05111.3 | 申请日: | 2017-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613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7 |
发明(设计)人: | 禹新鹏;邓晓山;金军;慕建全;吴林;程国良;关维;鲁德发;李兆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航飞机起落架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15B13/04 | 分类号: | F15B13/04;F15B15/26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马强;郑俊超 |
地址: | 4102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起落架 收放作动筒 液压 控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起落架收放作动筒液压控制阀,包括阀体,阀体上设有与作动筒无杆腔、有杆腔连通的第一、四管嘴,与液压系统连通的第二、三管嘴。左腔室内间隔设有缓冲活塞和游动活塞,缓冲活塞和游动活塞之间设有热安全活门;缓冲活塞上设第二油路,热安全活门将缓冲活塞和游动活塞之间的腔室与第二油路连通并节流;阀体内设有与第二管嘴连通的油液补偿通道;右腔室内间隔设有液控活门、密封座。该液压控制阀将液压锁、油液差动补偿、油路脉冲、热安全保护功能集成在同一构件内,液压锁的开闭、油液补偿功能的转换及油路脉冲、热安全保护功能的开启均可自动协调动作,最终通过控制作动筒实现起落架的承载、快速放下及油路脉冲、热安全保护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飞机起落架技术,具体涉及一种起落架收放作动筒液压控制阀。
背景技术
起落架收放作动筒的功用为:1.在液压油的作用下,驱动起落架收起、放下;2.在液压控制阀和收放作动筒内置机械锁的共同作用下,将起落架锁定在收起或放下位置状态,使起落架能够承载。
随着现代飞机对起落架收放机构及系统可靠性要求的不断提高,一般在收放作动筒内设置机械锁外,还需设置液压锁,这样机械锁和液压锁同时作用,可提高起落架锁定的可靠性。
目前的收放作动筒一般为单杆双作用结构形式,在液压油流量相同的情况下,活塞杆伸出比缩入的速度要慢,这样就会影响起落架收起或放下的速度。因此,一般需在起落架收放系统中设置专用的液压油路及相应的控制阀,以补偿进入到收放作动筒无杆腔的流量,以提高起落架收起或放下的速度。当起落架收上到位,电磁阀换位时,会引起系统回油路压力瞬间上升产生液压能,一般需在系统回油路设置泄压阀或吸能装置,以避免引起收放作动筒内置的机械锁开锁。同时,为了避免锁闭腔油液温度升高压力过高造成危害,一般需设置泄压阀或油路。
现有起落架收放作动筒的控制阀,在实现液压锁、油液差动补偿和油路脉冲、热安全保护功能时,一般是通过多个独立的液压控制元件完成,这样会增加液压系统和起落架收放机构设计的复杂性,同时也会带来相关结构布局困难、重量增加、可靠性降低等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集液压锁、油液差动补偿和油路脉冲、热安全保护功能设计于一体的液压控制阀。
本发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起落架收放作动筒液压控制阀,包括阀体,阀体内设有左腔室、右腔室、以及将左右两个腔室连通的第一油路;
左腔室内从左至右间隔设有缓冲活塞和游动活塞,缓冲活塞和游动活塞之间设有热安全活门,缓冲活塞左端与阀体左端面之间设有第一弹簧,缓冲活塞右端与游动活塞左端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
在阀体上对应左腔室位置处设有与作动筒的无杆腔连接的第一管嘴,以及与液压系统连接的第二管嘴;
在阀体上设有将液压系统与第一油路连通的第三管嘴;
在阀体上对应右腔室位置处设有与作动筒的有杆腔连接的第四管嘴;
缓冲活塞上设有可与第一管嘴对接连通的第二油路,所述热安全活门可将缓冲活塞和游动活塞之间的腔室与第二油路连通并节流;
阀体内沿与阀体轴线平行的方向设有与第二管嘴连通的油液补偿通道;
在右腔室内从左至右间隔设有液控活门、密封座,密封座与液控活门之间设有第五弹簧,在密封座上设有可将液控活门和密封座之间的腔室与油液补偿通道连通的第三油路。
具体的,所述热安全活门包括带中空腔的阀座,阀座的中空腔为阶梯腔,分为左端的大腔和与大腔连通的小腔;
小腔内设有可轴向滑动的阀芯,阀芯左端设有密封锥部,大腔左端设有与密封锥部配合密封的密封尖端;
大腔上开有可与缓冲活塞和游动活塞之间的腔室连通的过油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航飞机起落架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航飞机起落架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0511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