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仿木纹色母、聚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11145.3 | 申请日: | 2017-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293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发明(设计)人: | 彭万;段为;汪克风;刘宝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顺威赛特工程塑料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12 | 分类号: | C08L23/12;C08L67/02;C08L51/06;C08L23/06;C08J3/22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王国标 |
地址: | 528300 广东省佛山市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仿木纹色母 聚乙烯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仿木纹色母,其由A颗粒和B颗粒组成;所述A颗粒按原料重量百分比计包括如下原料组分:聚丙烯20~68%、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20~68%、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苯乙烯多单体熔融接枝聚丙烯5~20%、色粉5~20%、分散剂1~5%、加工助剂1~3%;所述B颗粒为聚乙烯和色粉的复合物。本发明中仿木纹色母由不同树脂基材的A颗粒和B颗粒组成,通过A颗粒和B颗粒两个色母组份的熔点不同,从而可轻易地实现熔融挤出过程中的不同步塑化,使制件表面产生仿木纹装饰效果,本发明的仿木纹色母可用于吹塑工艺生产制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饰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分子改性复合材料。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木材消费量大幅增长,致使森林过度砍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同时,森林锐减也使得大气污染、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频发,因此“以塑代木”势必成为未来发展主流。
目前仿木纹塑料主要采用如下几种方法:1、色母混合PVC材料共挤成型,其原理是让塑料基料和色母粒在挤出机螺筒中不同步塑化,使色母粒的熔体粘度远小于塑料的熔体粘度,从而产生木纹效果,其缺点在于PVC材料不环保,有损身体健康,且PVC无法吹塑成型、易脆、携带不方便;2、通过转印、印刷、喷漆、腹膜等方法对产品表面进行处理,其缺点为这些处理方法需要专用设备,而且气味大,有污染,释放甲醛等有害物质,而且制件表面与原木色差别较大;3、通过贴木纹纸或木纹片实现木纹效果,其缺点是纹路只存在于制件的表面,制作过程容易出现翘脚、鼓包等缺陷,在运输或使用过程中很容易损坏产品表面木纹效果;4、通过设计特殊形状的共挤模头进木纹色母粒从而实现木纹效果,其缺点为需要重新改良设备,增加侧喂料,模具成本至少提高30%以上,而且两者相容性较差,使用过程很容易脱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仿木纹色母,其能实现不同步塑化且与树脂基体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同时提供添加了该仿木纹色母的聚乙烯复合材料,其可吹塑成型且仿木纹效果清晰、加工难度低。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仿木纹色母,其由A颗粒和B颗粒组成。具体地,本发明将A颗粒与B颗粒复配作为色母的双组份。其中A颗粒以聚丙烯与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作为树脂基材,B颗粒以聚乙烯作为树脂基材,直接利用两者基材不同而具有高低不等的熔点,让两者在熔融挤出过程中实现不同步塑化,从而使制件表面产生仿木纹效果。
本发明中,所述A颗粒按原料重量百分比计包括如下原料组分:
具体地,本发明的A颗粒中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苯乙烯多单体熔融接枝聚丙烯,即PP-g-(GMA-co-St),作为聚丙烯与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相容剂,其大幅度改善了聚丙烯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这两种树脂基材的相容性,使得该复合树脂材料的熔点合二为一,并通过对该三种组分配比的限定及调控,从而灵活调整A颗粒的熔点,使其与B颗粒熔点的温度差受控,大大降低了添加有该仿木纹色母的复合材料的加工成型难度。
本发明的A颗粒中所述的色粉为、钛黄、铁红、群青、酞青蓝等常用色粉中一种或多种复配,根据制件颜色进行调整,无特殊限定;所述的分散剂选自EBS、EBF、Cast、Znst中的其中一种;所述的加工助剂选自抗氧剂、耐候剂、PE蜡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本发明中所述B颗粒按原料重量百分比计包括如下原料组分:
具体地,本发明的B颗粒中以聚乙烯作为树脂基体,其与A颗粒相比具有较低的熔点,且将B颗粒与A颗粒复配作为色母的双组份,使得该仿木纹色母可应用于吹塑工艺的生产制备中,其具有良好的加工成型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顺威赛特工程塑料开发有限公司,未经广东顺威赛特工程塑料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1114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