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工业废气处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811940.2 | 申请日: | 2017-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859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9 |
发明(设计)人: | 郭玉连 | 申请(专利权)人: | 郭玉连 |
主分类号: | B01D53/18 | 分类号: | B01D53/18 |
代理公司: | 绍兴普华联合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3274 | 代理人: | 范琪美 |
地址: | 313399 浙江省湖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工业 废气 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工业废气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工业废气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在化工、石油、医药、环保等行业生产中都伴随着废气的排放,且废气中通常含有氯化氢气体,这样的高腐蚀气体,如果直接排放到外界环境中,将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现有的废气在进行排放前均会先进行废气吸收,去除其内的有害气体之后,再进行排放。现有技术中对氯化氢的吸收通常是通过吸收塔进行,所产生的盐酸还可用于其他工业制造。但是,现有的吸收塔对于氯化氢的吸收效果较差,最后排出的废气中依旧残留有较多氯化氢气体;且所产生的盐酸浓度很稀,后续需要进行浓缩才能投入工业使用。为了提高吸收效率,一般会采用多级吸收塔进行吸收,该种方式下,通常需要设置多个吸收塔或者将吸收塔的体积设置的很大,从而建设周期很长,建设成本高,占地面积也很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氯化氢吸收完全、排出的盐酸浓度高的工业废气处理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工业废气处理系统,包括塔体、喷气装置、喷水装置、气体回收装置、液体回收装置、排气中和装置及与所述液体回收装置相配合的冷凝装置;所述喷气装置包括设于所述塔体下部的喷气件和与该喷气件相连的进气管道;所述喷水装置包括设于所述塔体上部的喷水件和与该喷水件相连的进液管道;所述塔体上部设有出气管道,所述塔体下部设有出液管道;所述液体回收装置包括用于连接出液管道与进液管道的液体回收管道和设于该液体回收管道与出液管道连接处的活动调节部件。本发明中通过下部进气、上部进水,气体和水逆向交汇,两者之间的接触更为充分,从而一次吸收操作时对于氯化氢的吸收更为充分;设置了气体回收装置和液体回收装置,气体在吸收塔内经过一次吸收后,可通过气体回收装置再次回至进气管道;液体也可在吸收塔内经过一次吸收后,通过液体回收装置再次回到进液管道;从而废气和液体可在同一个吸收塔内进行多次的反应,保证废气中的氯化氢能够被完全吸收干净;同时液体也能够吸收足够的氯化氢而转化成浓度较高的盐酸溶液(如浓度为60%-65%),排出之后可直接投入至其他工业制造环节中进行使用,充分利用资源,节能环保;且浓度较高的盐酸溶液(如浓度为60%-65%)无需再进行浓缩操作,避免了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和工时、人力的投入;同时,多次反应可直接在同一吸收塔内进行反应,避免了多个吸收塔的建设,节省成本,缩短建设周期;仅需在吸收塔上分别设置气体回收装置和液体回收装置即可,吸收塔的体积也无需发生任何变化,吸收塔占地面积小,高度也无需延长;从而该吸收塔可直接在常规吸收塔上改造得到,无需新建设吸收塔,进一步节省土地资源,降低建设成本,缩短建设周期;
由于液体回收管道两端分别与出液管道和进液管道相连,同时液体回收管道和出液管道连接处设有活动调节部件;从而通过该活动调节部件的控制,可自由控制液体回收管道是与出液管道连通,还是与进液管道连通;从而可以自行控制直接出液还是回收进行二次反应,实现自动化操作,使用更为灵活,适用对于不同盐酸浓度的要求,适用范围更广;冷凝装置设于液体回收管道上,可对回收的盐酸溶液进行冷凝,防止盐酸发生挥发重新产生氯化氢气体;排气中和装置可对废气中残留的氯化氢进行中和,保证经排出的气体中不再含有任何的氯化氢,保证排出的气体不会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
进一步的,所述排气中和装置包括中和池、设于中和池底部的曝气装置及设于中和池上部的排气管道,该曝气装置包括曝气主管、间隔均匀的分布在曝气主管上的多个曝气盘,所述曝气盘内部中空设置,曝气盘上表面间隔均匀的分布有多个曝气孔;所述出气管道与所述曝气主管相连通;从而吸收塔中经过出气管道排出的气体将有曝气装置进入至中和池内,中和池中充满碱性溶液,如氢氧化钠,对废气中残留的氯化氢进行中和;且曝气装置设置在池底,从而氯化氢与碱性溶液的反应更为充分,吸收效果更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郭玉连,未经郭玉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1194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