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建筑工地的抗风防护墙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16273.7 | 申请日: | 2017-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7476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4 |
发明(设计)人: | 王艳茹;张茂雨;郑淑琴;符斌;朱丽;毛华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
主分类号: | E01F7/02 | 分类号: | E01F7/02 |
代理公司: | 浙江纳祺律师事务所 33257 | 代理人: | 朱德宝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护板 横向支撑杆 安装柱 纵向支撑杆 防护墙 抗风 建筑工地 盖板 底座 铅块 可转动连接 侧面设置 对称设置 方便运输 防护作用 上下两侧 通风装置 重复排列 可重复 拆装 磁块 底端 风吹 铰接 铁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建筑工地的抗风防护墙,包括若干重复排列单元,每个单元包括两个第一护板、第二护板、底座和两根安装柱,底座包括空心的横向支撑杆和若干空心的纵向支撑杆,横向支撑杆和纵向支撑杆的端部均铰接有盖板,盖板的内侧面设置有磁块,横向支撑杆和纵向支撑杆中插入有铅块,铅块的端部固定有铁片;两根安装柱底端固定在横向支撑杆两端,两个第一护板对称设置在第二护板的上下两侧,第二护板两侧分别固定在安装柱上,第一护板两端可转动连接在安装柱上,第一护板与第二护板之间设置有被动通风装置。本发明抗风防护墙的各个单元之间可进行拆装,能够方便运输,且可重复利用,在起到防护作用的同时又可避免被风吹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用于建筑工地的抗风防护墙。
背景技术
通常在城市中进行各种建筑工程时,为确保城市美观并保护行人安全,避免建筑过程中所产生的碎石、残渣等飞出外部而伤到附近人员,会用临时性或半临时性防护墙将建筑施工区域围起来,现有的防护墙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使用传统工艺建成的粘土砖,属于重型墙体,施工速度极慢且围墙到最后只能拆掉,这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和人力浪费,并增加了建筑垃圾;一种是彩钢板防护墙,但是彩钢板围墙使用性差,遇大风较易倾倒,抗风能力差,若是和人行道相邻,容易砸到行人;还有一种是整张结构的保护网,铺装时十分麻烦,同样存在抗风能力差的问题,且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保护网老化或施工过程中的损坏,需要中期进行缝补,缝补后的保护网的整体结构强度更低,同时后续可重复利用的可能性较低,也会增加建筑成本。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建筑工地的抗风防护墙,拆装方便,可重复利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建筑工地的抗风防护墙,包括若干重复排列单元,每个单元包括两个第一护板、第二护板、底座和两根安装柱,所述底座包括空心的横向支撑杆和若干空心的纵向支撑杆,所述横向支撑杆和纵向支撑杆垂直交叉,所述横向支撑杆和纵向支撑杆的端部均铰接有盖板,所述盖板的内侧面设置有磁块,所述横向支撑杆和纵向支撑杆中插入有铅块,所述铅块的端部固定有铁片;两根安装柱底端固定在横向支撑杆两端,两个第一护板对称设置在第二护板的上下两侧,所述第二护板两侧分别固定在安装柱上,所述第一护板两端可转动连接在安装柱上,所述第一护板与第二护板之间设置有被动通风装置,当第一护板(1)处于竖直状态,所述被动通风装置起到防护作用,当第一护板(1)迎风转动而倾斜,所述被动通风装置开始通风以减小防护墙的整体承风量。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护板的顶面为弧口向上的弧面,所述第二护板的底面为弧口向下的弧面,所述第一护板与第二护板相对的面为与第二护板弧面同心且弧口相对的弧面,所述安装柱和第一护板相对的侧面上设置有上下分布的两个第一安装槽,所述被动通风装置包括中空筒和套筒,所述中空筒和套筒为与第一护板和第二护板上弧面同心设置的圆柱状,所述套筒套设在中空筒外,所述套筒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护板和第二护板上弧面相接触,所述中空筒上设置有用于通风的若干第一镂空槽,所述套筒上设置有用于通风的若干第二镂空槽,当第一镂空槽和第二镂空槽在径向上错位时,使得被动通风装置不能通风,当套筒相对中空筒转动使第一镂空槽和第二镂空槽在径向上重合,使得被动通风装置能够通风,所述中空筒的两端固定在第一安装槽槽底,所述套筒的端部可转动连接在第一安装槽槽底,所述第一护板的两侧连接有对接板,所述对接板的端部和套筒相连,所述对接板的两侧面对称设置有两个弯折弹性条,所述弹性条的另一端和第一安装槽槽壁相抵。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安装槽的槽壁向内延伸形成有滑槽,所述弹性条的端部伸入到滑槽中并和滑槽槽底相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未经温州大学瓯江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1627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聚芴苯类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下一篇:一种基于四旋翼的风机叶片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