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溢流式固体垃圾清除的雨水缓流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821148.5 | 申请日: | 2017-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875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6 |
发明(设计)人: | 汪青杰;张延年;张荣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E03F5/10 | 分类号: | E03F5/10;C02F1/52 |
代理公司: | 沈阳之华益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21218 | 代理人: | 汪洋 |
地址: | 110168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溢流 固体 垃圾 清除 雨水 缓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处理和再利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溢流式固体垃圾清除的雨水缓流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近年来屡次出现内涝的原因除了降雨本身因素外,还有城市硬化地面面积逐年加大,导致雨水径流量加快增大,原有的设计排水管网难以承受增加的雨水量。另外已有的雨水管网规划设计标准原本就不高,按照暴雨重现期计算,一般为1~3年一遇。如今,内涝不仅是排水问题,已经酿成悲剧。而解决内涝,也不仅仅是管网规划设计建设问题,还涉及到管理维护问题。
在水量严重超负荷后,为了保证公共水体的安全,减轻污水处理的压力目前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保证公共水体的安全和减轻污水处理的压力溢流式固体垃圾清除的雨水缓流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的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溢流式固体垃圾清除的雨水缓流装置,包括池体、混合水溢流分隔缓流墙、公共水体溢流分隔缓流墙、进水管、混合水溢流出水管、混合水沉淀池、公共水体和池底;所述池体的底端与所述池底相连接,所述池体内设置相互平行的所述混合水溢流分隔缓流墙和所述公共水体溢流分隔缓流墙,所述混合水溢流分隔缓流墙和所述公共水体溢流分隔缓流墙将所述池体按次序分隔为混合水溢流集水池、一级总集水池和公共水体固液分离溢流集水池;在所述一级总集水池中间设置有通过收集倾斜板与所述池底相连接的下沉式收集沟,所述下沉式收集沟平行于混合水溢流分隔缓流墙和所述公共水体溢流分隔缓流墙相平行,所述进水管从所述下沉式收集沟的一侧进入所述一级总集水池,在所述下沉式收集沟的另一侧通过下沉式底部出水管与生活污水沉淀池相连接,所述混合水溢流集水池通过混合水溢流出水管与混合水沉淀池相连接,所述共水体固液分离溢流集水池通过公共水体固液分离溢流出水管与公共水体相连接;所述下沉式收集沟与下沉式底部出水管的连接位置设置有流量调节控制阀;在所述公共水体固液分离溢流集水池内设置有水平放置的固态垃圾收集底板,所述固态垃圾收集底板的一端与所述池体的内壁相连接,所述固态垃圾收集底板的另一端与竖直放置的固液分离支撑板相连接;所述公共水体溢流分隔缓流墙和所述固液分离支撑板的顶端通过倾斜的倾斜式水篦子相连接,所述倾斜式水篦子向下倾斜的角度为45-60°;所述倾斜式水篦子、固液分离支撑板和固态垃圾收集底板下面形成净化后下部公共水体舱,所述固液分离支撑板、固态垃圾收集底板和池体形成固态垃圾收集舱。
进一步的,所述池体和池底均采用混凝土材料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混合水溢流分隔缓流墙的高度为所述池体高度的二分之一,所述公共水体溢流分隔缓流墙的高度为所述池体高度的四分之三。
进一步的,所述公共水体固液分离溢流集水池宽度为所述混合水溢流集水池宽度的1.2-1.5倍。
进一步的,所述一级总集水池宽度为所述公共水体固液分离溢流集水池宽度2-3倍。
进一步的,所述收集倾斜板向下倾斜,其倾斜角度为30-45度。
进一步的,所述下沉式收集沟的宽度为一级总集水池宽度的六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进一步的,所述下沉式收集沟、混合水溢流集水池和公共水体固液分离溢流集水池的底部均设置有加强弧形防冲击破坏层,所述加强弧形防冲击破坏层下半部分为半圆形弧,所述半圆形弧用于所述下沉式底部出水管、混合水溢流出水管、公共水体固液分离溢流出水管分别在下沉式收集沟、混合水溢流集水池和公共水体固液分离溢流集水池内固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能够有效缓解污水处理的压力,并保证公共水体安全,且构造简单、成本低、建设快、维护方便、经久耐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中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溢流式固体垃圾清除的雨水缓流装置平面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面示意图。
图中:1为池体;2为混合水溢流分隔缓流墙;3为公共水体溢流分隔缓流墙;4为一级总集水池;5为混合水溢流集水池;6为公共水体固液分离溢流集水池;7为进水管;8为下沉式底部出水管;9为混合水溢流出水管;10为公共水体固液分离溢流出水管;11为生活污水沉淀池;12为混合水沉淀池;13为公共水体;14为下沉式收集沟;15为倾斜式水篦子;16为固态垃圾收集舱;17为固液分离支撑板;18为流量调节控制阀;19为净化后下部公共水体舱;20为加强弧形防冲击破坏层;21为池底;22为收集倾斜板;23为固态垃圾收集底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建筑大学,未经沈阳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2114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