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铜废水处理剂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822670.5 | 申请日: | 2017-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174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23 |
发明(设计)人: | 胡明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铜陵市业永兴工贸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0/24 | 分类号: | B01J20/24;B01J20/30;C02F1/28;C02F101/20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4112 | 代理人: | 陈维琴 |
地址: | 2441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水处理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含铜废水处理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铜是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重金属,金属加工、电镀、造纸、炼油厂泥浆、木材防腐剂、化肥等产业产生了大量的含铜废水,其经水体进入土壤,被植物吸收后会固定于植物根部,妨碍养分吸收,灌溉水中铜离子浓度过高时可直接导致作物枯死,同时人体摄入过量的铜后会引起肝脏和中枢神经中毒,危害巨大,因此,寻找一种经济实用的技术去除水中重金属铜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处理含铜废水的方法主要有化学沉淀法、膜分离法和吸附法等。化学法处理成本低、效果好,但会产生大量化学污泥,造成二次污染;膜分离处理效率高,且不存在二次污染,但设备投资与运行成本很高,不具有可持续;而吸附法由于处理工艺简单,适用范围广且材料成本低廉被认为是最具推广潜力的一种处理方法。
在众多吸附材料中,纳米零价铁因具有强还原性而被用来去除多种污染物,在处理含铜废水中表现出高效性。纳米零价铁不仅具有零价铁的性质,其优点在于比普通零价铁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更高的反应活性以及更好的吸附性能。然而,纳米零价铁颗粒的表面能较高,其颗粒为了更稳定的存在而易于发生团聚,形成亚微米级或者是微米级的较大颗粒,导致零价铁比表面积和氧化还原电势增加,从而降低污染物去除效率,失去其作为纳米材料的优势。这就限制了零价纳米铁在污染修复方面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就是为了弥补已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含铜废水处理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含铜废水处理剂,通过以下方法制备:
(1)将污泥烘干至恒重,粉碎过100-120目筛,再将其与酒精废水按固液比1:(2-4)kg/L混匀,先室温浸渍18-24小时,之后烘干并升温至480-500℃炭化60-70分钟,得到炭化料备用;
(2)将步骤1所得炭化料用清水洗净后分散在3-4倍于其质量的30%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中,升温至45-55℃并不断搅拌2-3小时,之后过滤收集固体,烘干粉碎,得到活化炭化料备用;
(3)将透辉石送入球磨机中研磨过200-220目筛,将筛下的透辉石粉末与碳酸钙等质量混合后加水搅拌均匀,将混合均匀的混合物在100-110℃下烘干,再将其送入焙烧炉中,以20-25℃/分升温至1000-1100℃并保持1小时以上,之后将焙烧好的产品自然冷却至室温,充分磨细后备用;
(4)将步骤3所得焙烧粉末与氯化铁按质量比6:(4-5)共同投入3-4倍质量的30%乙醇溶液中,不断搅拌10-12小时,再向混合液中加入2-2.5倍体积的0.8mol/L的硼氢化钠溶液,在氮气保护下继续搅拌30-40分钟,完成后真空抽滤,将所得固体先用水洗涤2-3次,再用无水乙醇洗涤一次,将洗净的固体置于75-85℃环境下干燥12-16小时,磨细后得到改性透辉石-纳米零价铁复合粉料备用;
(5)将步骤2所得活化炭化料、步骤4所得复合粉料以及甲基纤维素按质量比(25-30):(6-8):1混匀投入造粒机中造粒,所得颗粒经烘干冷却包装,得本发明含铜废水处理剂。
所述污泥为废水处理厂沉池排放的废弃污泥,酒精废水为酒精生产中蒸煮、糖化、发酵、蒸馏等工艺的冷却水。
所述步骤3中透辉石使用前沉浸在1mol/L硝酸溶液中,在室温下振荡18-24小时,以除去可溶性杂质,之后用清水洗净,干燥后使用。
所述步骤4中在氮气保护下搅拌速率控制在180-220转/分。
所述含铜废水处理剂的使用方法,按每立方米含铜废水加入处理剂40-80克,静置8-12小时即可。
本发明的优点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铜陵市业永兴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铜陵市业永兴工贸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2267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