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运行时动态请求可重构核的优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27202.7 | 申请日: | 2017-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322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胡威;沈欢;吕向宇;郭宏;蒋旻;张凯;刘小明;刘俊;王磊;贺娟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5/78 | 分类号: | G06F15/78;G06F9/50 |
代理公司: | 杭州宇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1 | 代理人: | 张宇娟 |
地址: | 430081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运行 动态 请求 可重构核 优化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运行时动态请求可重构核的优化方法,包括步骤:S1、配置通用可重构核:将通用可重构核配置到FPGA上;S2、切分可重构任务:将可重构任务切分为可重构子系统和软件子系统两部分:可重构子系统为可构建为可重构核、由硬件执行的部分,记为R,设可重构子系统R由m个硬件模块构成,m≥1;软件子系统为必须由软件执行的部分,记为S,设软件子系统S由n个软件模块构成,n≥2;S3、在通用处理器上执行可重构任务:将可重构任务调度到通用处理器上执行,执行可重构任务的第一个软件模块;S4、运行时动态请求可重构核:可重构任务的软件模块执行时,动态请求可重构核。本发明能实现可重构核的优化使用,提高可重构任务执行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运行时动态请求可重构核的优化方法,属于可重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可重构计算被视为能够将传统处理器的高度灵活性与ASIC(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所具有的高处理效率进行结合的有效解决方案。由于可重构体系结构具有较好的适应性,针对不同应用能够通过不同粒度的并行来加快处理速度。在可重构设备中,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是最广泛使用的可重构器件。动态可充配置的FPGA是实现硬件级别多任务的重要基础。
可重构硬件任务的调度管理需要针对哪些任务在何时使用硬件、给每个任务分配多少可重构资源等问题作出优化的决策。这些决策可以基于静态的程序信息在编译时制定,可以在运行时基于系统的动态状态制定,也可以基于前述两种的组合来制定。调度的优化目标可以是最大化单一应用或者系统整体的性能、最小化能耗或者满足实时任务的截止时限等,此外还需要考虑减少和调度和重配置等开销。
静态调度依赖于对程序行为的分析、剖析和标记来决定何时一个硬件任务需要被配置。通过这些分析、剖析和标记,静态调度可以获得更加全局的任务需求等信息。而且,静态调度器一般在是离线(offline)工作,有些调度甚至在编译时进行,几乎不需要考虑调度自身的开销。因此,一些复杂度较高的调度算法可以用于静态调度,如遗传算法等。
由于静态调度能够掌握程序的全局信息,因此,可以根据静态分析得到的程序流图(Application Flow Graph)获知特定硬件任务需要的时间,继而插入硬件任务的预取指令,通过将重叠硬件配置和其他任务的执行来隐藏重配置的开销。
一般来说,静态调度可以获得更优化的结果,但是其缺点也显而易见,为了保证调度的有效性,静态调度要求任务集(包括到达时间、执行时间和任务资源需求)和资源可用性必须是可预测的。然而,由于无法获知程序和系统的运行时状态,一旦静态预测的结果错误,静态调度的结果不仅无法得到良好的性能,反而将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预取也可能导致额外的重配置代价。
动态调度,也称运行时调度或在线调度,它根据系统的运行时信息在线地做出调度决策。运行时信息包括当前系统负载、资源利用状态、前一阶段的任务频率和任务性能等。动态调度通常要求快速做出调度决策,减少系统的调度开销,因此调度结果可能不是最优的。
一些动态调度方法根据数据流图(Dataflow Graph)来决定哪些硬件任务应该被配置执行,在这种方法里,只有在数据流图中一个节点的所有前辈节点都已被执行的情况下,该节点才有可能被调度执行。另一些动态调度算法不考虑程序的流图,而将时间分为“窗口”,以窗口为间隔,根据系统运行时状态周期性地执行调度算法,为下一个窗口选择需要配置执行的任务[127,150-151]。这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在任务到达时进行调度决策,调度开销随着任务到达次数的正相关;而后者以“窗口”为间隔进行调度决策,调度开销是固定的;前者调度及时,有利于性能优化,而后者则有利于调度开销的控制;但前者只适用于相互之间有依赖关系的硬件任务的调度场景,后者适用于所有场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科技大学,未经武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2720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适应通讯的数据集中器
- 下一篇:桌面会议系统及其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