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技术的波浪能发电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827842.8 | 申请日: | 2017-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038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2 |
发明(设计)人: | 张大海;施佳炜;司玉林;李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F03B13/14 | 分类号: | F03B13/14;H02N1/04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200 | 代理人: | 林怀禹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摩擦 纳米 发电 技术 波浪 装置 | ||
1.一种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技术的波浪能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一个波浪能采集装置,由摩擦纳米发电板的主板和摩擦纳米发电板的副板构成的一副摩擦纳米发电板构成的发电单元;
波浪能采集装置,包括基座(1)、外层亚克力板框架(2)、内层亚克力板框架(3)和四个泡沫浮子(4);正方形的内层亚克力板框架(3)外侧面四周装有摩擦纳米发电板主板(5.1),内层亚克力板框架(3)底面固定在基座(1)中部,正方形的外层亚克力板框架(2)内侧面四周装有摩擦纳米发电板副板(5.2),外层亚克力板框架(2)嵌套在在内层亚克力板框架(3)外,摩擦纳米发电板主板(5.1)与摩擦纳米发电板副板(5.2)相对,四个泡沫浮子(4)分别安装在外层亚克力板框架(2)下部外侧面,利用四个泡沫浮子(4)采集波浪的能量,在波浪力作用下摩擦纳米发电板副板(5.2)作上下往复摩擦运动,产生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耦合效应,形成电势差,持续输出电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技术的波浪能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由八条开有螺栓孔的角钢拼接而成,角钢与角钢之间用螺栓螺母连接,其中四条角钢拼成“井”字形,且宽度与内层亚克力板框架的宽度相同,另外四条角钢竖直立起,起支撑作用,拼成“井”字形的四条角钢位于竖直立起另外四条角钢下部,内层亚克力板框架(3)底面固定在四条角钢拼成“井”字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技术的波浪能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亚克力板框架(2),包括四块相同的长方形的外侧板(2.1),四块相同的外顶板(2.3)和正方形的外顶盖板(2.2);四块相同的长方形的外侧板(2.1)围成正方柱体,正方柱体上部装有外顶盖板(2.2),每块外侧板(2.1)上部中间位置均切成长方形区域,长方形区域分别装有外顶板(2.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技术的波浪能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亚克力板框架(3),包括四块相同的长方形的内侧板(3.1)、四块相同的内顶板(3.3)和正方形的内顶盖板(3.2);四块相同的长方形的内侧板(3.1)围成正方柱体,正方柱体上部装有内顶盖板(3.2),每块内侧板(3.1)上部中间位置均切成长方形区域,长方形区域分别装有内顶板(3.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技术的波浪能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四个泡沫浮子(4),密度均大于15千克/立方米的立方体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技术的波浪能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纳米发电板的副板(5.2),为两层结构,副板基底(5.21)为PCB板,上面是光栅状铜电极(5.2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技术的波浪能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纳米发电板的主板(5.1),为三层夹心结构,主板基底(5.11)为PCB板,中间层为叉指形铜电极(5.12),上面粘合Kapton薄膜(5.13)。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一种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技术的波浪能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纳米发电板副板(5.2)上的光栅状铜电极(5.22)每一栅条的宽度与摩擦纳米发电板主板(5.1)上的叉指形铜电极(5.12)每一栅条的宽度相同,摩擦纳米发电板副板(5.2)上的光栅状铜电极(5.22)每一栅条的间距是摩擦纳米发电板主板(5.1)上叉指形铜电极(5.12)栅条宽度与两倍的栅条间间距之和。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一种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技术的波浪能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板基底(5.21)和主板基底(5.11)板的厚度均为0.4mm-4.0mm。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技术的波浪能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叉指形铜电极(5.12)分为A极叉指形铜电极(5.121)和B极叉指形铜电极(5.121),每极至少有一条栅条,栅条间距至少为0.1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27842.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神经内科用多功能检测器
- 下一篇:一种健康管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