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电特性参数的红茶发酵适度的检测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0828757.3 申请日: 2017-09-14
公开(公告)号: CN107462607B 公开(公告)日: 2019-09-06
发明(设计)人: 董春旺;梁高震;王近近;江用文;袁海波;邓余良;滑金杰;李佳;杨艳芹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主分类号: G01N27/00 分类号: G01N27/00;G01N27/02;G01N27/22;G01N27/04;G01N30/02;G06F17/50
代理公司: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代理人: 李欧
地址: 310008*** 国省代码: 浙江;3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基于 特性 参数 红茶 发酵 适度 检测 方法
【说明书】:

发明涉及食品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电特性参数的红茶发酵适度的检测方法,是将不同发酵程度的茶叶分别置于电特性测试系统中进行电特性参数的测定,同时检测品质指标,进行等级标定,对电特性参数进行标准化预处理,筛选适宜发酵品质判别的优选特征频率,筛选出优选特征电特性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从而建立预测红茶动态发酵适度模型,用来实现对发酵适度等级的预测判别。本发明的检测方法克服了人工感官评审和理化检测等方法的不足,实现对红茶发酵适度检测的标准化、稳定化、智能化,快速化和精准化,在红茶发酵适度的检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电特性参数的红茶发酵适度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茶树的起源地,是世界最大的产茶国。茶产业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的传统优势特色外向型产业,也是健康中国2030战略中的生态健康产业。红茶作为我国的特有茶,在国际茶叶市场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发酵是红茶加工中最为关键的工序,直接决定成品茶的品质和风味特征。在发酵过程中,茶叶细胞膜受损后会发生以多酚类化合物为主体的酶促氧化反应及联合反应,生成以茶黄素类(TFs)、茶红素类(TRs)和茶褐素类(TBs)为主的一系列有机色素类物质,综合形成了红茶特有的色泽、滋味和香气品质。只有适度的发酵才能获得高品质的红茶,因此确定发酵适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常用的控制发酵适度的方法有感官判断法、测量叶温法、生化指标法、电子鼻法等,同时研制了一些发酵指示设备,但是这些设备操作复杂、价格昂贵。在实际生产中发酵程度的调控主要还是加工人员凭自己的感官从发酵叶的表征变化来判断,例如看发酵叶红变的程度、香气的变化等来确定发酵是够达到适度,其准确性容易受经验和外界环境的影响,造成发酵偏轻或过度,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风味的稳定性和统一性,质量安全风险因素极大增加。因此,实现红茶发酵标准化、稳定化、智能化,快速、准确判断发酵适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物内部分子中的束缚电荷对外加电场的响应称为介电特性。电特性检测技术是利用待测物质电磁特性变化建立与内含成分的内在联系,进而实现食品品质或物料属性检测的一种快速无损检测方法,其主要参数包括:其主要参数包括:电容、电阻、电抗、损耗因子和阻抗等。茶叶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不均匀电解质,当红茶发酵过程样品置于电场中时,其内部的带电粒子会形成生物电场,对电场电荷有阻碍、容纳、损耗、传导等作用,随着发酵样品内质成分、结构和生理状态的改变,会导致组织内化学物质所带电荷及电荷量在空间分布及强度方面发生变化,宏观上表现出电参数的变化。电特性参数已经广泛应用于快速、无损的判断果蔬、谷物及肉制品的成熟度、营养状况等,但其在茶叶研究中的应用则报道极少。且对红茶发酵过程中在制品品质适度的检测的应用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电特性参数的红茶发酵适度的检测方法,旨在克服人工感官评审和理化检测等方法的不足,实现对红茶发酵适度检测的标准化、稳定化、智能化,快速化和精准化,在红茶发酵适度的在线检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前景。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基于电特性参数的红茶发酵适度的检测方法,将不同发酵程度的茶叶分别置于电特性测试系统中进行电特性参数的测定,同时检测品质指标,进行等级标定,对电特性参数进行筛选处理,从而建立预测红茶动态发酵适度模型,用来实现对发酵适度等级的预测判别,包括以下步骤:

S1.电特性测试系统的构建,所述电特性测试系统包括电桥测试仪、测试电极、取样盒、运行主机和采集软件,所述取样盒上安装有分散器,所述电桥测试仪通过R232串口与运行主机进行数据交换,并通过双绞屏蔽线连接两个测试电极;

S2.样品电特性参数的测定,将不同发酵时间的茶叶样品,分别通过分散器自然散落进入取样盒中,并使茶叶样品淹没测试电极,分别于不同频率下测量电特性参数;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2875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