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集成电路的压焊盘结构及其工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31363.3 | 申请日: | 2017-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097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1 |
发明(设计)人: | 吕宇强;王磊;倪胜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帝奥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3/488 | 分类号: | H01L23/488;H01L21/56;H01L21/48 |
代理公司: | 上海宏威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0 | 代理人: | 张晓芳 |
地址: | 226017 江苏省南通市崇***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集成电路 盘结 及其 工艺 方法 | ||
一种集成电路的压焊盘结构及其工艺方法,集成电路的压焊盘结构包括P型硅衬底、隔离层、深N阱、P+有源区、N+有源区、第一介质层、第一金属层、第二介质层、第二金属层、第三介质层以及第三金属层,其中,深N阱是以分布式图形注入形成在P型硅衬底中,以及第一金属层分为第一区以及第二区,第一区通过一第一接触孔的金属连接P+有源区,第二区通过一第二接触孔的金属连接N+有源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集成电路的压焊盘结构及其工艺方法,尤指一种应用于晶圆级芯片尺寸封装 (WLCSP)的集成电路的压焊盘结构及其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高速集成电路(IC)普遍采用了晶圆级芯片尺寸封装(WLCSP),这样的封装方式能满足各种便携式产品的小尺寸、轻薄、数据传输稳定性以及散热等等的应用需求,然而这也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芯片级封装大多采用植球方式,而焊球的直径一般在180um 以上,这样就会要求芯片压焊盘(PAD)金属的长宽尺寸在200um以上,这样的压焊盘PAD的面积比普通的打线封装大很多(达到4~10倍),这样就引入了比普通封装的到衬底大得多的寄生电容,可能会达到数百飞法(fF),而对于高速IC的输入信号,即频率会在800M到10G的之间信号而言,数百fF的输入电容会带来相当大的信号衰减。
举例来说,对于高速开关IC,高速信号的传输从输入端到输出端会经过的两个压焊盘,那么压焊盘寄生电容加起来就有可能接近1皮法(pf),这将会成为产生信号衰减的主要因素。那么如何有效降低圆片级封装的压焊盘引入的对地寄生电容,降低高频下的信号衰减,成为该类高速电路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现有的降低该寄生电容的办法有增加芯片互联金属层数,例如3层金属变为5层,这样最顶层的压焊盘金属层到接地的硅衬底之间的介质厚度增加,就可实现电容的降低,但是这样带来了很大的工艺成本增加,每增加一层金属就要额外增加两个工艺光罩层次,急剧增加芯片成本。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有效降低压焊盘的对地寄生电容,并可节省额外成本的集成电路的压焊盘结构及其工艺方法,即为各家业者亟待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种种缺失,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降低压焊盘的对地寄生电容,并可节省额外成本的集成电路的压焊盘结构及其工艺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集成电路的压焊盘结构,包括P型硅衬底、隔离层、深N阱、P+有源区、N+有源区、第一介质层、第一金属层、第二介质层、第二金属层、第三介质层以及第三金属层。
其中,隔离层形成在P型硅衬底中;深N阱形成在P型硅衬底与隔离层之间,且深N阱是以分布式图形注入形成在P型硅衬底中;P+有源区形成在P型硅衬底中及隔离层旁;N+有源区形成在深N阱中;第一介质层形成在隔离层上;第一金属层形成在第一介质层上,第一金属层分为第一区以及第二区,第一区通过一第一接触孔的金属连接P+有源区,第二区通过一第二接触孔的金属连接N+有源区;第二介质层形成在第一介质层上;第二金属层形成在第二介质层上;第三介质层形成在第二金属层上;以及第三金属层形成在第三介质层上。
在一实施例中,分布式图形为多边形、圆形或同心环型的重复图形。
在一实施例中,多边形的重复图形为方形。
在一实施例中,相邻的分布式图形的间距是深N阱结深的0.5倍到1.6倍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深N阱浮空或连接至一指定电位,指定电位在0V到集成电路中的最高电位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深N阱中还包括一P型区域。
在一实施例中,P型区域中还包括一N型区域。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介质层或第三介质层的厚度在1.5微米至5微米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帝奥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帝奥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3136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