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线缆密封穿舱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32143.2 | 申请日: | 2017-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9998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8 |
发明(设计)人: | 赵曾武;魏娟;张军;苑利维;于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R13/523 | 分类号: | H01R13/523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 11009 | 代理人: | 张丽娜 |
地址: | 1000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线缆 密封 结构 | ||
1.一种线缆密封穿舱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结构用于两个舱段之间线缆的密封,两个舱段分别为电机舱段和控制驱动器舱段,两个舱段之间通过隔层(5)进行隔离;电机舱段内介质为绝缘液体,控制驱动器舱段内介质为空气;隔层(5)为带有台阶通孔的隔板,台阶通孔包括通孔A和通孔B,通孔A的直径大于通孔B的直径;通孔A的顶端和底端均被铣平;
该穿舱结构包括铜芯(1)、绝缘密封套(2)、绝缘密封垫(3)、压紧螺母(4)、第一转接端子(6)和第一锁紧螺母(7);
铜芯(1)由一体成型的大端圆柱和小端圆柱组成,大端圆柱的顶端和底端均被铣平,大端圆柱与通孔A相配合,小端圆柱与通孔B相配合;大端圆柱的端面位于电机舱段的介质内,小端圆柱的端面位于控制驱动器舱段的介质内;铜芯(1)的大端圆柱端与电机内的动力线缆或控制线缆连接;
在大端圆柱与通孔A之间、大端圆柱与隔层(5)的内侧以及小端圆柱与通孔B之间通过绝缘密封套(2)进行密封绝缘;
绝缘密封垫(3)套在与小端圆柱相配合绝缘密封套(2)的外面,绝缘密封垫(3)的端面突出绝缘密封套(2)的端面;
第一转接端子(6)通过第一锁紧螺母(7)套在铜芯(1)的小端圆柱上;
压紧螺母(4)通过螺纹与铜芯(1)的小端圆柱连接,当压紧螺母(4)拧紧过程中,使得绝缘密封垫(3)与隔层(5)的侧面压紧同时使得绝缘密封套(2)与台阶通孔的内侧面以及铜芯(1)的台阶面压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缆密封穿舱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转接端子(6)用于动力电或信号的转接,即第一转接端子(6)将铜芯(1)上的动力电或信号传输到控制驱动器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缆密封穿舱结构,其特征在于:通孔A的直径为26mm,通孔B的直径为16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缆密封穿舱结构,其特征在于:铜芯(1)的大端圆柱的直径为20mm,小端圆柱为M10螺柱,大端圆柱内焊接三条动力电线缆;小端圆柱通过第一转接端子(6)连接一条动力线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缆密封穿舱结构,其特征在于:绝缘密封垫(3)的端面突出绝缘密封套(2)的端面2mm。
6.一种线缆密封穿舱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结构用于两个舱段之间线缆的密封,两个舱段分别为电机舱段和控制驱动器舱段,两个舱段之间通过隔层(5)进行隔离;电机舱段内介质为绝缘液体,控制驱动器舱段内介质为空气;隔层(5)为带有台阶通孔的隔板,台阶通孔包括通孔A和通孔B,通孔A的直径大于通孔B的直径;通孔A的顶端和底端均被铣平;
该穿舱结构包括铜芯(1)、绝缘密封套(2)、绝缘密封垫(3)、压紧螺母(4)、第一转接端子(6)、第二转接端子(6’)、第一锁紧螺母(7)和第二锁紧螺母(7’);
铜芯(1)由一体成型的两端小端圆柱和中间大端圆柱组成;大端圆柱的顶端和底端均被铣平,大端圆柱与通孔A相配合,右端小端圆柱与通孔B相配合;左端小端圆柱和大端圆柱的一部分位于电机舱段的介质内,右端小端圆柱的端面位于控制驱动器舱段的介质内;第二转接端子(6’)通过第二锁紧螺母(7’)套在铜芯(1)的左端小端圆柱上;
在大端圆柱与通孔A之间、大端圆柱与隔层(5)的内侧以及右端小端圆柱与通孔B之间通过绝缘密封套(2)进行密封绝缘;
绝缘密封垫(3)套在与右端小端圆柱相配合绝缘密封套(2)的外面;
压紧螺母(4)通过螺纹与铜芯(1)的右端小端圆柱连接;
第一转接端子(6)通过第一锁紧螺母(7)套在铜芯(1)的右端小端圆柱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线缆密封穿舱结构,其特征在于:铜芯(1)的大端圆柱的直径为20mm,小端圆柱为M10螺柱,两端的小端圆柱分别通过第一转接端子(6)和第二转接端子(6’)连接一条动力线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未经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32143.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