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嵌式触控显示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32428.6 | 申请日: | 2017-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081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8 |
发明(设计)人: | 廖大舜;施博盛 | 申请(专利权)人: | 敦泰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G06F3/044 |
代理公司: | 上海波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64 | 代理人: | 杨波 |
地址: | 开曼群岛KY1-1205大开曼岛***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嵌式触控 显示 设备 | ||
本发明提出一种内嵌式触控显示设备。其中,一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具有复数条闸极线。一显示控制器驱动该复数条闸极线,以执行一个显示图框的显示操作。复数个触控感测电极以行列方式排列,用以执行触控感测。一触控控制器连接至该复数个触控感测电极,以进行触控侦测。该显示图框的显示时间分为复数个显示时槽、及复数个非显示时槽。每一条闸极线在一显示时槽的一驱动时间被该显示控制器所驱动,每一行触控感测电极对应K条闸极线,每一组K条闸极线的驱动时间形成一可选择时槽,由复数个该可选择时槽选择作为该复数个非显示时槽的起始时间,当中K为正整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触控显示设备的技术领域,尤指一种内嵌式触控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手持式装置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许多功能已加入手持式装置的设计中,例如触控侦测等功能。习知技术是将触控层贴合于手持式装置的显示面板上。图1是习知技术触控侦测及显示操作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在显示图框1(Frame I)中,一显示控制器(图未示)在驱动完第110条闸极线后,即暂停驱动第111条闸极线。G1为高电位表示第一条闸极线被驱动,Gn为高电位表示第n条闸极线被驱动。当一显示触控切换指示讯号LCD_Busy处于高电位时,表示有闸极线被驱动,也就是说,当显示触控切换指示讯号LCD_Busy处于高电位时,可继续驱动闸极线。反之,当显示触控切换指示讯号LCD_Busy处于低电位时,则暂停驱动闸极线。一触控控制器(图未示)驱动一触碰侦测驱动讯号Tx为高电位或连续脉冲,以执行触碰侦测。
当经过时间T1后,显示触控切换指示讯号LCD_Busy会切换为高电位,表示可继续驱动闸极线,例如该显示控制器继续驱动第111条闸极线,该触控控制器则停止驱动触碰侦测驱动讯号Tx。当经过时间T2后,显示触控切换指示讯号LCD_Busy转改为低电位,表示暂停驱动闸极线,例如该显示控制器暂停驱动第n条闸极线,该触控控制器则驱动该触碰侦测驱动讯号Tx为高电位,以接续执行触碰侦测。
如图1所示,当显示触控切换指示讯号LCD_Busy处于高电位时,表示该显示控制器驱动闸极线,以进行显示操作,因此显示触控切换指示讯号LCD_Busy处于高电位的时间称为显示时槽TD。当显示触控切换指示讯号LCD_Busy处于低电位时,表示该显示控制器暂停闸极线控制,此时并非进行显示操作,因此显示触控切换指示讯号LCD_Busy处于低电位的时间称为非显示时槽TN。如图1中A区所示,当显示触控切换指示讯号LCD_Busy由高电位转为低电位,再由低电位转为高电位,会形成一个凹坑。当显示触控切换指示讯号LCD_Busy由高电位转为低电位,代表暂停驱动闸极线,业界一般可称为入坑,当显示触控切换指示讯号LCD_Busy停留在低电位并执行触控侦测,业界一般称为停坑,当显示触控切换指示讯号LCD_Busy由低电位转为高电位,代表继续驱动闸极线,业界一般可称为出坑。
然而当下一个显示图框(Frame I+1)时,若仍在驱动完相同闸极线后入坑,在入坑位置的闸极线附近会与其他闸极线的表现不同,容易在入坑位置的闸极线及附近闸极线出现显示横纹的现象。再者,若在固定的闸极线入坑也容易对闸极驱动电路产生应力(stress)导致产生显示横纹现象。因此,习知内嵌式触控显示设备实仍有改善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主要是在提供一种内嵌式触控显示设备,可避免触控显示面板上出现横纹现象,藉此改善显示质量,特别是本发明可提供更多适合入坑及停坑的位置选择、增加可入坑的闸极线范围,藉此消除对入坑闸极驱动电路产生的应力问题,进而改善显示横纹现象。本发明的另一目的,也可在做可靠度测试的环境下,提供更大可入坑闸极线范围,以消除入坑对闸极驱动电路产生的应力(stress)问题及其所带来显示横纹现象,而改善显示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敦泰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敦泰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3242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