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处理四氯化碳的加氮裂化反应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0842447.7 申请日: 2017-09-18
公开(公告)号: CN107670602B 公开(公告)日: 2019-05-10
发明(设计)人: 梁峙;梁骁;马捷;韩宝平;刘喜坤;许旭;张明胜;陈兴祥;董平 申请(专利权)人: 徐州工程学院
主分类号: B01J19/00 分类号: B01J19/00;B01J19/32;C02F1/00;C02F101/12
代理公司: 徐州市三联专利事务所 32220 代理人: 周爱芳
地址: 221111 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南三环***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裂化反应器 加氮 待处理液 入口管 四氯化碳 硫酸 裂化 处理工艺 导流通道 等距排列 净化能力 净化效率 开口横向 装置处理 装置结构 挡板 喷管 发生器 出液口 分配室 缓冲室 加热管 硫酸管 中控器 紧凑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处理四氯化碳的加氮裂化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待处理液入口管(1),药剂加入泵(2),加热管(3),V型导流板(4),U型导流板(5),硫酸喷管(6),中控器(7),出液口(8),缓冲室(9),裂化发生器(10),硫酸分配室(11),硫酸管(12)和导流通道板(13);

所述待处理液入口管(1)位于加氮裂化反应器的底部,所述V型导流板(4)位于加氮裂化反应器的内底部,且位于待处理液入口管(1)的上方;所述V型导流板(4)由多个V字形、且V字开口横向等距排列的挡板组成;所述V型导流板(4)上部设有U型导流板(5),所述U型导流板(5)由导流通道板(13)以及导流通道板(13)两侧连有导流板构成的U型结构,且上部开口宽度大于下部的导流通道板(13)宽度,所述U型导流板(5)顶部为锯齿状;所述导流通道板(13)下部设有与外部高压蒸汽连通的加热管(3);所述U型导流板(5)上部设有多个相互平行且等距分布排列的硫酸喷管(6);所述硫酸喷管(6)的侧壁上设有多个孔径为0.1~0.5mm的通孔;所述硫酸喷管(6)与带有硫酸管(12)的硫酸分配室(11)连通;所述裂化发生器(10)位于硫酸喷管(6)上部,且穿过硫酸喷管(6)向下延伸至V型导流板(4)的上部;所述裂化发生器(10)呈圆柱形,在其顶部外围设有缓冲室(9),所述缓冲室(9)一侧设有药剂加入管,所述药剂加入管上依次设有中控器(7)和药剂加入泵(2),所述缓冲室(9)顶部设有出液口(8),出液口(8)上檐与出液槽贯通;

所述裂化发生器(10)包括:溶液入口(10-1),催化剂缓冲室(10-2),催化剂支管(10-3),旋转电机(10-4),处理后溶液出口(10-5),氮输送泵(10-6),氮输入管(10-7),氮气分配室(10-8)和裂化板(10-9);

所述裂化发生器(10)的底部为溶液入口(10-1),所述溶液入口(10-1)上部设有裂化板(10-9),所述裂化板(10-9)顶部设有处理后溶液出口(10-5);所述裂化发生器(10)的顶部安装有与裂化板(10-9)顶部相连的旋转电机(10-4);所述旋转电机(10-4)与中控器(7)导线连接;

所述裂化板(10-9)是由多层圆环盘状薄片安装在主输送管(10-9-5)上构成;围绕所述裂化板(10-9)的四周设有多个相间均匀分布、且通过支架固定安装在主输送管(10-9-5)上的催化剂缓冲室(10-2)和氮气分配室(10-8),主输送管(10-9-5)与催化剂缓冲室(10-2)和氮气分配室(10-8)相通,所述氮气分配室(10-8)与带有氮输送泵(10-6)的氮输入管(10-7)连通;所述氮输送泵(10-6)与中控器(7)导线连接,氮输送泵(10-6)与外部氮储罐连通;所述催化剂缓冲室(10-2)与催化剂支管(10-3)连通;

所述裂化板(10-9)包括:输送支管(10-9-1),分配支管(10-9-2),弧形通水道(10-9-3),释放孔(10-9-4)和主输送管(10-9-5);

所述裂化板(10-9)中每层圆环盘状薄片分为多个扇形区域,且相邻扇形区域之间设有输送支管(10-9-1);所述输送支管(10-9-1)与主输送管(10-9-5)连通;所述扇形区域内设有多条弧形的分配支管(10-9-2),且相邻分配支管(10-9-2)之间设有弧形通水道(10-9-3);所述分配支管(10-9-2)的上部和下部均设有释放孔(10-9-4),且分配支管(10-9-2)的两端分别与一侧对应的输送支管(10-9-1)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氮裂化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导流板(5)的高度为10-20cm、长度为60-80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氮裂化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裂化板(10-9)中每层圆环盘状薄片,由以下组分按重量份数配比组成:

超纯水259.662~484.506份;C8-1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单酯51.668~93.655份;磺基琥珀酸混合双酯钠54.885~163.88份;N-[(三氟代甲基)磺酰基]-1,1,1-三氟代-甲烷磺酰胺50.204~67.759份;N,N-二(二甲基硅基)乙酰胺53.810~110.890份;1-氨基-4-[(4-十二烷基苯)-氨基]-9,10-二氢-9,10-二氧代-2-蒽磺酸单钠盐56.338~117.428份;锝纳米微粒58.463~113.63份;1-氨基-9,10-二氢-4-[[4-[[甲基[(4-甲苯基)磺酰基]氨基]甲基]苯基]氨基]-9,10-二氧化蒽-2-磺酸51.148~93.47份;1-[2-(N,N-二甲氨)乙基]-5-巯基-1H-四氮唑53.118~93.350份;1-氨基-9,10-二氢代-4-[(2-甲苯基)氨基]-9,10-二氧代-2-蒽磺酸钠盐53.629~76.248份;2-[(2,5-二氯苯基)偶氮]-N-(6-乙氧基-2-苯并噻唑基)-3-氧代丁酰胺42.111~78.385份;甲基-3-[(2,2,6,6-四甲基-4-哌啶)41.288~84.185份;3,5-二甲磺酸氧基苯甲醛50.63~95.380份;4-(5-氨基-3-甲基-1-苯基-1H-吡唑-4-基偶氮)-2,5-二氯代-苯磺酸单锂盐60.892~104.736份;质量浓度为50.8ppm~317.7ppm的硫酸单十二烷基酯铵83.911~137.565份;

所述裂化板(10-9)中每层圆环盘状薄片的制备方法,按如下步骤进行:

第1步:在搅拌间歇反应罐中,加入超纯水和C8-1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单酯,启动搅拌间歇反应罐中的搅拌机,设定转速为52rpm~98rpm,启动搅拌间歇反应罐中的机油加热器,使温度升至67.4℃~68.9℃,加入磺基琥珀酸混合双酯钠搅拌均匀,进行亚硝基化反应44.2~55.6分钟,加入N-[(三氟代甲基)磺酰基]-1,1,1-三氟代-甲烷磺酰胺,通入流量为43.304m3/min~84.488m3/min的氦气0.5~0.7小时;之后在搅拌间歇反应罐中加入N,N-二(二甲基硅基)乙酰胺,再次启动搅拌间歇反应罐中的机油加热器,使温度升至84.4℃~117.9℃,保温44.3~55.2分钟,加入1-氨基-4-[(4-十二烷基苯)-氨基]-9,10-二氢-9,10-二氧代-2-蒽磺酸单钠盐,调整搅拌间歇反应罐中溶液的pH值为4.8~8.9111,保温44.3~284.2分钟;

第2步:另取锝纳米微粒,将锝纳米微粒在功率为5.89KW~11.22KW下超声波处理0.5~0.7小时;将锝纳米微粒加入到另一个搅拌间歇反应罐中,加入质量浓度为54.4ppm~284.5ppm的1-氨基-9,10-二氢-4-[[4-[[甲基[(4-甲苯基)磺酰基]氨基]甲基]苯基]氨基]-9,10-二氧化蒽-2-磺酸分散锝纳米微粒,启动搅拌间歇反应罐中的机油加热器,使溶液温度在4.83×10℃~8.99×10℃之间,启动搅拌间歇反应罐中的搅拌机,并以4.84×102rpm~8.97×102rpm的速度搅拌,调整pH值在4.8~8.9之间,保温搅拌5.8×10-1~11.2×10-1小时;之后停止反应静置5.8×10~11.2×10分钟,去除杂质;将悬浮液加入1-[2-(N,N-二甲氨)乙基]-5-巯基-1H-四氮唑,调整pH值在1.3~2.4之间,形成沉淀物用超纯化水洗脱,通过离心机在转速4.440×103rpm~9.280×103rpm下得到固形物,在2.55×102℃~3.773×102℃温度下干燥,研磨后过8.440×103~9.280×103目筛,备用;

第3步:另取1-氨基-9,10-二氢代-4-[(2-甲苯基)氨基]-9,10-二氧代-2-蒽磺酸钠盐和第2步处理后锝纳米微粒,混合均匀后采用原位α射线小角度散射辐照,原位α射线小角度散射辐照的能量为41.725MeV~69.643MeV、剂量为89.645kGy~129.154kGy、照射时间为53.8~78.4分钟,得到性状改变的1-氨基-9,10-二氢代-4-[(2-甲苯基)氨基]-9,10-二氧代-2-蒽磺酸钠盐和锝纳米微粒混合物;将1-氨基-9,10-二氢代-4-[(2-甲苯基)氨基]-9,10-二氧代-2-蒽磺酸钠盐和锝纳米微粒混合物置于另一搅拌间歇反应罐中,启动搅拌间歇反应罐中的机油加热器,设定温度52.6℃~98.4℃,启动搅拌间歇反应罐中的搅拌机,转速为44rpm~439rpm,pH调整到4.8~8.9之间,脱水53.7~67.2分钟,备用;

第4步:将第3步得到的性状改变的1-氨基-9,10-二氢代-4-[(2-甲苯基)氨基]-9,10-二氧代-2-蒽磺酸钠盐和锝纳米微粒混合物,加至质量浓度为54.4ppm~284.5ppm的2-[(2,5-二氯苯基)偶氮]-N-(6-乙氧基-2-苯并噻唑基)-3-氧代丁酰胺中,并流加至第1步的搅拌间歇反应罐中,流加速度为189.363mL/min~917.421mL/min;启动搅拌间歇反应罐搅拌机,设定转速为58rpm~98rpm;搅拌4.8~8.9分钟;再加入甲基-3-[(2,2,6,6-四甲基-4-哌啶),启动搅拌间歇反应罐中的机油加热器,升温至88.9℃~125.3℃,pH调整到4.8~8.9之间,通入氦气通气量为43.533m3/min~84.60m3/min,保温静置78.3~108.7分钟;再次启动搅拌间歇反应罐搅拌机,转速为53rpm~98rpm,加入3,5-二甲磺酸氧基苯甲醛,使其反应液的烃类比值为5.89~11.22,并使得pH调整到4.8~8.9之间,保温静置77.8~117.6分钟;

第5步:启动搅拌间歇反应罐中的搅拌机,设定转速为50rpm~117rpm,启动搅拌间歇反应罐中的机油加热器,设定搅拌间歇反应罐内的温度为1.826×102℃~2.492×102℃,加入4-(5-氨基-3-甲基-1-苯基-1H-吡唑-4-基偶氮)-2,5-二氯代-苯磺酸单锂盐,亚硝基化反应44.2~55.4分钟;之后加入硫酸单十二烷基酯铵,启动搅拌间歇反应罐中的机油加热器,设定搅拌间歇反应罐内的温度为128.8℃~184.4℃,pH调整至4.8~8.9之间,压力为0.5MPa~0.6MPa,反应时间为0.4~0.9小时;之后降压至0MPa,出料入压模机,即得到裂化板(10-9)中每层圆环盘状薄片;

所述锝纳米微粒的粒径为58.5μm~68.6μm。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工程学院,未经徐州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42447.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