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复配菌剂制备絮凝剂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43114.6 | 申请日: | 2017-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416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8 |
发明(设计)人: | 穆军;崔霞;张媛媛;杨桥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P19/04;C02F1/56;C12R1/01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6022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复配菌剂 制备 絮凝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复配菌剂制备絮凝剂的方法,复配菌剂为海洋盐单胞菌菌株Halomonas sp.GHF1与海洋冷杆菌菌株Psychrobacter sp.GHF2,两种菌株从菲律宾蛤仔吐出的污泥液中分离纯化而得,首先将两种菌株分别扩大培养制成菌种液,然后将两种菌种液混合在液体培养基中协同发酵培养,在发酵后期向发酵菌液中加入絮凝载体,并加入乙醇使胞外多糖较为完全的沉降。本发明采用两种菌株复配发酵,两种菌株在发酵过程中相互协同,菌种活力强,胞外多糖产量高,发酵后期添加絮凝载体,使菌体在絮凝载体上凝聚成团,促进胞外多糖的沉降,减少乙醇使用,絮凝剂的絮凝能力强,性能稳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复配菌剂制备絮凝剂的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近十年的城市化发展迅速,但由于污水处理设施投入滞后、污水处理效率低,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造成严重的水环境恶化,使水体中重金属、色素及悬浮颗粒含量超标,蓝藻等藻类爆发,水资源现已成为制约社会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提升污水处理技术、强化城市污水治理能力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其中在污水中引入适当粒径的絮状颗粒物,利用其巨大的表面积对重金属、色素和悬浮颗粒进行絮凝吸附形成絮状体,通过沉降或离心方式从水体中分离出已经成为治理污水的重要方法。
絮凝法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絮凝剂,常用的絮凝剂有无机絮凝剂、有机絮凝剂、生物絮凝剂等,其中生物絮凝剂因处理效果好,与环境的相容性高而受到重视。生物絮凝剂主要有微生物絮凝体及微生物产生的胞外聚合物,微生物絮凝体在水体中的生存条件要求较为苛刻,而微生物产生的胞外聚合物使用较为方便。胞外聚合物主要是部分胞外多糖,可以使重金属离子、色素及悬浮颗粒等凝集沉降,安全高效。目前从环境中分离出的可以分泌具有絮凝效果的胞外多糖的微生物主要有酱油曲霉、红平红球菌与类芽孢杆菌等,但是利用这些微生物制备胞外多糖絮凝剂还主要处于研究阶段,而且单种菌株分泌胞外多糖存在产量低、絮凝活性低等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阶段微生物制备胞外多糖絮凝剂存在絮凝活性低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复配菌剂制备絮凝剂的方法,复配菌剂为海洋盐单胞菌菌株Halomonassp.GHF1与海洋冷杆菌菌株Psychrobacter sp.GHF2,两种菌株从菲律宾蛤仔吐出的污泥液中分离纯化而得,两种菌株复配使用在发酵培养过程中相互协同强化,产生的胞外多糖的产量高,胞外多糖的絮凝活性强,所得絮凝剂的絮凝能力强,性能稳定。
本发明提供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复配菌剂为海洋盐单胞菌菌株Halomonas sp.GHF11与海洋冷杆菌菌株Psychrobacter sp.GHF2,其中海洋盐单胞菌菌株Halomonas sp.GHF11,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地址: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日期:2017年8月9日;保藏编号CGMCC No.:14510,建议的分类命名为大安盐单胞菌,拉丁文学名为Halomonas taeanensis;海洋冷杆菌菌株Psychrobacter sp.GHF2,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地址: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日期:2017年8月9日;保藏编号CGMCC No.:14509,建议的分类命名为海水嗜冷杆菌,拉丁文学名为Psychrobacter aquimaris。
上述海洋盐单胞菌菌株Halomonas sp.GHF11的16S rDNA全序列(1281bp)已向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GenBank基因序列数据库提交,登陆号为KX702265,全序列如下:
上述海洋冷杆菌菌株Psychrobacter sp.GHF2的16S rDNA全序列(1280bp)已向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GenBank基因序列数据库提交,登陆号为KX702255,全序列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海洋大学,未经浙江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4311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