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减少双季稻田氮素挥发损失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847014.0 | 申请日: | 2017-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462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02 |
发明(设计)人: | 田昌;荣楠;王英姿;谢桂先;刘强;张玉平;彭建伟;张振华;荣湘民;宋海星;谭力彰;杨兰;韩永亮;杨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C21/00 | 分类号: | A01C21/00;A01G22/22;A01G25/00 |
代理公司: | 长沙朕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43213 | 代理人: | 杨斌 |
地址: | 410128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少 双季稻 氮素 挥发 损失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稻的水肥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减少双季稻田氮素挥发损失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雾霾天气频发,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在细颗粒物(PM2.5)的形成过程中,气态氨(NH3)对雾霾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一方面由于NH3作为大气中唯一的碱性气体,是大气PM2.5形成的重要前体;另一方面是细粒子的生成速度在NH3参与下会明显加快。可见,从源头上减少NH3的排放,可以降低大气环境中PM2.5浓度,实现环境空气质量的提升,提高社会效益。
我国施用化肥排放的NH3为3.55Tg·NH3-N·yr-1,占全国每年NH3排放总量的61.5%。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稻谷产量占全国谷物总产的40%以上。我国双季稻种植面积约占水稻种植面积的60%左右,双季稻区长期的连作种植模式,使其复种指数较高,肥料用量较大,肥料效应逐步下降,导致氮肥利用率仅30%-40%,损失率高达40%-60%。而氨挥发是稻田氮素损失的主要方式之一,农田氨挥发损失的氮素可占总施氮量的9%-40%;我国北方稻作系统中稻季氨挥发损失占总施氮量的30%-39%,南方太湖地区稻作系统稻季氨挥发损失占总施氮量的5%-18%;其他南方部分地区由于过量施用氮肥或施用碳酸氢铵,其氨挥发损失可超过40%。产生氨挥发的内在原因是稻田施用碳铵、尿素等易溶性氮肥后,田面水中氨及铵态氮含量快速升高,且田面水中pH值呈碱性,导致大量氮素以氨挥发形式损失。可见,农田减少氮素的氨挥发损失,可以保障作物产量,提高氮素利用率,有效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目前,减少稻田氨挥发的措施主要包括:
(1)利用施肥技术:①粒肥定位深施技术,该技术对减少氮肥损失、提高氮肥增产效果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证明。蒋能慧等模拟水田条件下尿素深施比表施减少氨挥发23.7%。②水肥一体化技术,该技术是借助压力灌溉系统,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把可溶性固体肥料或液体肥料混配而成的肥液与灌溉水一起,均匀、准确地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的农业新技术。③测土配方肥技术,该技术是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强调氮磷钾和微量元素适当用量、比例的施肥技术。配方肥技术的推广应用改变了盲目施肥、单一施肥的弊端,给作物定量、合理的提高养分元素。
(2)利用新型肥料技术:①包膜肥料技术,目前使用的包膜肥料有树脂包膜、硫包膜和有机肥包膜等,它们主要是通过控制氮素释放速度,使土壤或田面水保持较低的铵态氮水平,并长期供给作物吸收利用,从而减少氨损失和提高氮素利用率。但包膜肥料技术对降低氨挥发量的效果仅在基肥期比较明显,后期的效果不明显。②稳定性肥料技术,该技术是在肥料中添加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使肥料具有“长效、缓释、节能、环保”的特点,通过延长氮肥肥效,提高氮素利用率。含硝化抑制剂的尿素(DMPP)配施高C/N比的生物秸秆,可延缓尿素水解,增加尿素随水分运动渗入深层土壤的机会,可抑制氨挥发损失。
(3)使用表面分子膜,该技术能控制田面水蒸发,降低氨挥发速率。水稻田间试验中,使用16烷醇或18烷醇的乙醇溶液能显著降低田间尿素氨挥发量,对抑制氨挥发损失有很好的效果。但是这些表面膜不能长期维持,易被分解和飘移,而且酒精用量大,成本太高,缺乏实用价值。
(4)水分管理,控制灌溉稻田在由施肥时建立的薄水层变为无水层的过程中,肥料水解后产生大量的铵离子随水向土壤下层迁移,减少了表层土壤溶液中的铵离子,从而降低了氨分压和氨挥发。控制灌溉模式在节水的同时,减少了稻田的氨挥发损失,提高了氮肥利用率,有利于改善大气环境。从整体上来说,水分管理技术在能保证作物产量的情况下,减少氨挥发的作用效果不大,减少量一般在20%之内。
通过研究减少稻田氨挥发损失各种措施,减少稻田氮素损失对环境带来的风险,对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上措施中较常用和适用性广的是包膜肥料技术,以及水分管理技术,其单一实施的效果并不显著,将减量施用控释氮肥与水分管理结合,从而减少稻田氨挥发损失的研究,至今未见报道,值得进一步研究。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农业大学,未经湖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4701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