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回路转向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847392.9 | 申请日: | 2017-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993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2 |
发明(设计)人: | 王威;辛春亮;王旭光;邵珠湘;寇绿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5/06 | 分类号: | B62D5/06;B62D7/00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37218 | 代理人: | 耿媛媛 |
地址: | 250000 山东省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回路 转向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回路转向系统,涉及汽车转向领域。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双前桥载荷都大于9t时,单个转向器加助力缸形式无法满足原地转向功能。
常规的方法是设置两个转向器,但如果一二桥如果都布置两个独立的转向器+助力缸,两个转向器的协同性不容易保证且回正性能欠佳。而且大部分车型转向器为纵向布置,转向摇臂前后摆动,转向节臂左右转动,两者不在一个平面上,运动传递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满足双前桥重载荷的转向功能,且转向角度传递准确度较高的新型的双回路转向系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双回路转向系统包括,双回路转向器、双回路转向器支架、随动转向器、随动转向器支架、一桥转向摇臂、二桥转向摇、转向节臂、一桥转向直拉杆,过渡直拉杆,转向横拉杆,二桥转向直拉杆,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双回路转向器1安装在双回路转向器支架上,双回路转向器支架设置在一桥左侧车架上,所述的随动转向器为三个,均分别安装在相应的随动转向器支架上,所述随动转向器支架分别设置在一桥右侧、二桥左侧,二桥右侧的车架上;
所述的两个一桥转向摇臂为两个分别安装在双回路转向器和设置在一桥右侧的随动转向器上,所述二桥转向摇臂为两个安装在二桥的随动转向器上;
所述一桥转向直拉杆连接一桥转向摇臂与转向节臂,所述二桥转向直拉杆连接二桥转向摇臂和转向节臂,所述过渡直拉杆连接一桥转向摇臂和二桥转向摇臂,转向横拉杆连接二桥左右两个二桥转向摇臂。
进一步的,所述的双回路转向器,包括第一回路和第二回路,所述第一回路匹配一个随动转向器,第二回路匹配两个串联的随动转向器,所述的双回路液压系统,第一回路和第二回路均各有一个转向泵供油,两个回路的转向油罐相通。
进一步的,所述的转向器支架为箱体式支架,转向器支架包括转向器支架外骨架,所述转向器支架外骨架下方设有一个圆形孔,用于伸出双回路转向器的输出轴,内部焊接两个转向器支架加强筋22,;
所述随动转向器支架为单侧式固定支架,包括随动转向器外骨架,外侧设有四个随动转向器加强筋,通过焊接连接,安装在车架上,下侧安装随动转向器。
进一步的,所述一桥转向摇臂前臂外偏,二桥转向摇臂后臂内偏,所述二桥转向摇臂中间孔连接转向横拉杆。
进一步的,所述过渡直拉杆与转向横拉杆两端均为自润滑球头,所述过渡直拉杆与转向横拉杆中间均设有两个平行面。
进一步的,所述球头球头通过螺纹固定在过渡直拉杆与转向横拉杆两侧,螺纹分别为左右旋向。
进一步的,所述一桥转向直拉杆和二桥转向直拉杆,一端采用自润滑球头,一端采用关节轴承式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的转向节臂为弯曲式结构,所述转向节臂与关节轴承连接处采用开槽式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的一桥转向摇臂前球心与一桥转向节臂球心在同一平面上,二桥转向摇臂后球心与二桥转向节臂球心在同一平面上,一桥转向摇臂后球心与二桥转向摇臂前球心在同一平面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双回路转向器与随动转向器直接输出扭矩,通过转向杆系驱动转向桥转向,省去了转向助力缸的布置,整体结构布局简单,生产成本大幅减少,能够满足双前桥重载荷的原地转向功能,且转向角度传递准确度较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双回路转向系统装配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双回路转向器及随动转向器液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双回路转向器支架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随动转向器支架结构图
图5为转向摇臂及杆系安装示意图。
图中,1双回路转向器,2转向器支架,3随动转向器,4随动转向器支架,5一桥转向摇臂,6二桥转向摇臂,7转向节臂,8一桥转向直拉杆,9过渡直拉杆,10转向横拉杆,11二桥转向直拉杆,21转向器支架外骨架,22转向器支架加强筋,41随动转向器外骨架,42随动转向器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
一种双回路转向系统包括,双回路转向器1、双回路转向器支架2、随动转向器3、随动转向器支架4、一桥转向摇臂5、二桥转向摇臂6、转向节臂7、一桥转向直拉杆8,过渡直拉杆9,转向横拉杆10,二桥转向直拉杆11,其特征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4739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控制方法及汽车
- 下一篇:一种用于汽车的转向梯形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