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循环可分离治具加热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47800.0 | 申请日: | 2017-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7898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5 |
发明(设计)人: | 刘明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敏实汽车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1/04 | 分类号: | B65G1/04;B05C9/14;B05C5/02;B05D3/02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盛飞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43 | 代理人: | 鲍英彬 |
地址: | 3158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循环 可分离 加热 系统 | ||
本发明属于热加工领域,提供了一种内循环可分离治具加热系统。一种内循环可分离治具加热系统,包括底座、机架、支撑机构、治具、链轮机构和升降机构。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治具内加热需要时间与人工施胶时间成倍数关系,设计多治具可以叠放排列,从而节省占地面积,作业区治具在人工施胶完成后依次进行加热工作,由设备自动通电和通气启动治具开始内加热工作,节约能源,在指定位置进行加热操作,产品生产效率高且加热效果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热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循环可分离治具加热系统。
背景技术
端盖在与饰条组立过程中有些采用卡扣配合,但是为了增强相互作用力,放置端盖脱落,在卡合之后在端盖与饰条之间用胶粘加强,胶粘后要一般需要进行加热使得胶水熔化后流入到各个间隙内,达到最好的粘合效果。
在进行胶水粘合时,由于夹持饰条的治具内加热需要时间与人工施胶时间成倍数关系,在人工进行施胶完毕后,确保治具加热时间不占用产能时间,保证产能节拍,一般情况下采用一人操作多台治具加热,但由于治具整体占地面积大,占地面积成本高,整体生产成本较高。或者采用一次性放置多个工件在同一个治具上时,烘箱加热,但由于加热不均匀容易造成产品质量不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多治具可以叠放排列,占地面积小,生产效率稳定的内循环可分离治具加热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内循环可分离治具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其上方设置有机架;支撑机构,其上方设置有治具,所述支撑机构用于承托治具,所述支撑机构设置安装在机架内部,所述支撑机构设置有多个且按照一定位置排列;链轮机构,其设置于机架内部两侧;升降机构,其设置与链轮机构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机构由链轮机构带动上下取放治具。
在上述一种内循环可分离治具加热系统中,所述治具具有底板,所述底板设置有贯穿底板的定位孔,所述底板下方设置有治具滑动槽,所述底板设置为长方形板,所述底板其中一侧短边设置有快换装置安装座,所述快换装置安装座上连接有快换装置接受侧,所述底板其中一侧长边上设置有止动气缸,所述止动气缸的两侧的底板上设置有一对定位块。
在上述一种内循环可分离治具加热系统中,所述治具固定有前门上饰条和后门上饰条,所述底板上方一侧设置有夹持前门上饰条的第一肘夹和第二肘夹,所述底板上方另一侧设置有夹持后门上饰条的第三肘夹和第四肘夹,所述第一肘夹和第二肘夹在前门上饰条下方设置有一对第一加热棒,所述第三肘夹和第四肘夹在后门上饰条下方设置有一对第二加热棒,所述第一肘夹和第二肘夹之间的底板上设置有用于承托前门上饰条的第一支撑块,所述第三肘夹和第四肘夹之间的底板上设置有用于承托后门上饰条的第二支撑块,所述第一肘夹外侧设置有前门顶端固定块,所述第四肘夹外侧设置有后门顶端固定块,所述第一肘夹、第二肘夹、第三肘夹和第四肘夹上方都设置有可调节的端盖压块。
在上述一种内循环可分离治具加热系统中,所述机架内部两侧设置有支撑机构安装架,所述支撑机构纵向固定排列设置在支撑机构安装架上,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支撑机架,所述支撑机架上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定位气缸,所述支撑机架一侧设置有导杆气缸安装支架,所述导杆气缸安装支架上方设置有导杆气缸,所述导杆气缸一侧设置有快换装置安装板,所述快换装置安装板上设置连接有快换装置供应侧,所述支撑机架另一侧设置有限位块安装座,所述限位块安装座上设置有限位块。
在上述一种内循环可分离治具加热系统中,所述支撑机架上设置有与治具配合的第一铰接销、第二铰接销和第三铰接销,所述第一铰接销设置在限位块安装座内侧的支撑机架上,所述第一铰接销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二铰接销设置在支撑机架中部,所述第三铰接销设置在快换装置供应侧内侧的支撑机架上,所述第三铰接销上设置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铰接销和第三铰接销内侧的支撑机架上设置有一对旋转夹紧气缸安装座,所述旋转夹紧气缸安装座上设置有旋转夹紧气缸,所述旋转夹紧气缸上设置有压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敏实汽车技术研发有限公司,未经敏实汽车技术研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4780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