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合分闸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47838.8 | 申请日: | 2017-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3747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7 |
发明(设计)人: | 管柯;王军;安建珍;杨海军;刘宇涛;韩俊贤;梁道远;辛小赐;顾小群;周旺超;鲍伟康;吴晓亚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韩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3/28 | 分类号: | H01H3/28;H01H9/00 |
代理公司: | 32104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殷红梅 |
地址: | 214187 江苏省无锡市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转换开关 电器 合分闸 控制 装置 | ||
本发明属于电器控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合分闸控制装置,包括安装夹板,所述安装夹板上表面边缘处固定有支撑夹板,第一连杆一端铰接与支撑夹板上,第一连杆另一端与第二连杆一端铰接连接,第一连杆的杆体中部连接有竖直向下延伸的第五连接轴,所述第五连接轴从安装夹板及静铁心的通孔中穿出,静铁心的顶面贴合于安装夹板的下表面,第五连接轴下端与动铁心固定连接。本发明结构简单,装配方便,从而便于维修,而且不易损坏。本发明中的连杆与连杆或者连杆与传动机构的连接都是通过轴或者轴套相连接的,这样大大减小了连杆或传动机构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摩擦力,从而提高了该控制装置的运动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器控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合分闸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合闸、分闸状态的控制装置是自动转换开关电器中一个重要的部件机构。现有的合闸、分闸状态的控制装置通常是由两部分独立的机构以及相对应的连杆机构、线圈组合而成,两部分独立机构即专门负责自动转换开关进行合闸的合闸机构以及专门负责自动转换开关进行分闸的分闸机构,当合闸机构中的合闸线圈得电时,线圈吸合带动合闸连杆机构进行合闸操作;当分闸机构中分闸线圈得电时,线圈吸合带动分闸连杆机构进行分闸操作,从而达到合闸、分闸状态的控制。
然而上述合闸、分闸状态的控制装置存在如下问题:1)、在该控制装置中,由于合闸、分闸机构是两个机构,所以要使用两个线圈,这势必增加了产品的生产成本;2)、合闸、分闸状态的控制装置结构变得复杂,从而导致装配变得较为复杂繁琐;3)、结构复杂导致不便于维修及维护;4)、由于零件结构较多,其在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摩擦力也一定较大,这样就大大影响了自动转换开关的动作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合分闸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结构简化,装配方便。
按照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合分闸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夹板,所述安装夹板上表面边缘处固定有支撑夹板,第一连杆一端铰接与支撑夹板上,第一连杆另一端与第二连杆一端铰接连接,第一连杆的杆体中部连接有竖直向下延伸的第五连接轴,所述第五连接轴从安装夹板及静铁心的通孔中穿出,静铁心的顶面贴合于安装夹板的下表面,第五连接轴下端与动铁心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另一端通过第三连接轴与传动机构相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连杆一端通过第一连接轴与支撑夹板的定位孔相连接,第一连杆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轴与第二连杆相连接,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两者伸出支撑夹板外端的轴径分别采用开口销限位,支撑夹板的底部两端分别设有圆弧缺口。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连接轴上套设扭力弹簧,扭力弹簧的两折弯角钩在第一连杆上。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连杆的板体中部通过第四连接轴连接第三连杆,第四连接轴通过开口销限位。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连杆的螺纹孔与第五连接轴上端螺纹相配合。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固定板一、固定板二、连接板、固定轴,连接板固定于固定轴上,固定轴上、对应于连接板的两侧对称设置固定板二和固定板一,连接板上设有弧形槽,弧形槽的两端分别设置限位孔,第三连接轴依次穿设于第二连杆上端连接孔及限位孔中,第三连接轴外端通过开口销限位;所述第二连杆包括两片杆体,两片杆体之间通过限位钉限位隔开,且第三连接轴上套设轴套,轴套将两片杆体相隔开。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夹板包括两片贴合在一起的板体,板体上设有贯通的条形孔与圆孔。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连杆底面宽度大于安装夹板上用于穿入第五连接轴的孔的内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韩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无锡韩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4783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