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促烧伤创面愈合的防粘连湿性敷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50923.X | 申请日: | 2017-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969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发明(设计)人: | 陈忠敏;梁敏;王富平;刘澜;童晓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L15/28 | 分类号: | A61L15/28;A61L15/2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张先芸 |
地址: | 400054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烧伤 创面 愈合 粘连 敷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促烧伤创面愈合的防粘连湿性敷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湿性敷料包括聚丙烯无纺布和黏合在所述聚丙烯无纺布上的复合水凝胶,所述复合水凝胶可自调节伤口的湿润环境,由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壳聚糖和丙二醇的胶体溶液制备得到。本发明选用丙二醇、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和壳聚糖四种物质制备湿性敷料,其中,羧甲基纤维素钠和海藻酸钠为水溶性高分子,将二者的混合反应体系作为水溶性基质,换药时能够被液体溶解;壳聚糖作为防粘连成分,通过高强度机械搅拌溶解于羧甲基纤维素钠和海藻酸钠的水溶性基质中,在贴附伤口的过程中会释放从而发挥防粘连功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伤口敷料制剂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促烧伤创面愈合的防粘连湿性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中国,每年有高达5~10百万的烧伤受害者,其中约5%的病患需要住院治疗,尽管得益于药物支持及伤后护理,但是大样本统计显示我国烧伤病人的死亡率仍维持在2.25~5.41%。烧伤后引起的各种损害,如不愈合伤口、压力性溃疡等均与皮肤屏障作用的破坏与丧失有关,如:新陈代谢加剧、体温下降、水分过度散失、蛋白质的大量丢失及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失调等。重度烧伤患者不仅会对患者皮肤及深层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还会对患者机体脏器乃至系统功能与代谢情况造成一定影响。在救治过程中,如果护理不当极易出现免疫、休克、感染、水电解质紊乱、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相应并发症,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医院针对烧伤方面的治疗依然无法彻底阻止死亡率的升高,寻求一种适宜的烧伤敷料以控制伤口感染并起到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对于伤口护理与康复是必需的。
为满足人们对理想烧伤敷料的强烈需求,研究学者们对烧伤敷料及伤口愈合研究不断深入,国内外市面上及临床上出现了各具特色的敷料,按照其种类、特点,烧伤敷料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传统敷料(包括普通的纱布、脱脂棉、棉垫等)、天然生物敷料(包括自体皮、同种异体皮、羊膜、辐照猪皮、脱细胞真皮基质、胶原类敷料等)、新型合成敷料以及载药敷料等。
由于新型合成敷料更能满足人们对理想烧伤敷料的需求,近年来的研究重心转向新型合成敷料。其主要包括水凝胶类敷料、水胶体类敷料、纳米银敷料、纤维类敷料及海绵类敷料等。这些敷料各具特色,均能通过某一方面的特点来实现覆盖伤口或促进伤口愈合的目的。
伤口在愈合阶段,换药时敷料容易粘连伤口的原因主要在于:⑴敷料接触层的间隙过大,以致新生肉芽组织得以穿入,导致敷料被肉芽组织所嵌绊;⑵敷料与伤口的接触时间过长,伴随毛细血管而生长的纤维组织可能缠住敷料;⑶从伤口渗透出敷料的蛋白性渗出物蒸发后干燥,敷料便同硬皮或结痂结合。若使用容易与伤口粘连的敷料,换药时会撕扯正在愈合甚至已经愈合的伤口,对伤口造成二次伤害。因此伤口与敷料粘连的问题值得重点关注与研究。但是研究中及市面上出现的敷料对这一问题仅仅是一笔带过,并未见针对此问题深入研究的相关报道。结合烧伤伤口极易干燥的特性,研发一种能够自动调节伤口湿润环境、避免与伤口粘连且能促进创面愈合的敷料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促烧伤创面愈合的防粘连湿性敷料及其制备方法,解决现有敷料容易与伤口粘连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促烧伤创面愈合的防粘连湿性敷料,包括聚丙烯无纺布和黏合在所述聚丙烯无纺布上的复合水凝胶,所述复合水凝胶可自调节伤口的湿润环境,由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壳聚糖和丙二醇的胶体溶液制备得到。
本发明提供的湿性敷料包括上层的复合水凝胶和下层的聚丙烯无纺布,二者可通过热黏合技术成型。其中,复合水凝胶由水溶性基质(羧甲基纤维素钠和海藻酸钠)包裹防粘连功效的高分子材料(壳聚糖)制成,本发明湿性敷料贴附时会释放防粘连成分,同时,换药时采用液体冲洗会使复合水凝胶溶解而脱离伤口,在上述两方面作用下实现伤口的防粘连,其中换药冲洗可采用蒸馏水、去离子水、纯水、高纯水、超纯水、生理盐水或磷酸盐缓冲液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理工大学,未经重庆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5092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细菌纤维素/乳铁蛋白抗菌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门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