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车桥在审
申请号: | 201710853682.4 | 申请日: | 2017-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162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1 |
发明(设计)人: | 张军;王朝;林程;王文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K7/00 | 分类号: | B60K7/00;B60B35/00;B60T1/06;B60G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奥文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34 | 代理人: | 张文;阴亮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车 | ||
一种电动车桥,包括车桥主体、制动器、电机、轮毂和宽基单胎轮辋,车桥主体的两端均设置有立柱,每个立柱的外侧均设置有电机安装位;电机包括外壳、定子线圈、转子线圈和电机转轴,外壳安装在电机安装位上,定子线圈固定在外壳上,电机转轴可转动地固定在外壳上,转子线圈与转轴相固定;轮毂内圆面与电机转轴的外侧端通过花键连接,外圆面通过两个圆锥滚子轴承支撑在电机外壳的内缘;宽基单胎轮辋与轮毂相固定;电机转轴、轮毂以及轮辋的轴线相重合,且电机转轴的轴线与车桥主体板型结构所在平面相平行。该电动车桥可提高电机的寿命和可靠性、降低车厢地板高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车桥。
背景技术
现有车辆的传动系统安装于车辆底部,包括:变速箱、传动轴和驱动桥,传动链较长,存在着结构复杂、传动效率低的明显缺点。
目前电驱动大客车采用的车桥大多是传统式车桥进行电动化改造。在现有的这种电动车桥结构中,电机转轴通常通过减速机连接于车轮轴,这样的车轮受力主要传递给车轮轴,并使与其相连的电机轴变形,必然降低了电机的寿命和可靠性。
而且,传统式车桥具有数多的传动部件,较多的传动部件占用较大的布置空间,紧凑性差,导致空间占用率很低,不仅减少客车内部空间,而且增大车厢地板高度。针对城市电动公交车等具有大量站立乘客的短途运输车辆而言,不仅需要减少乘客上下车的时间,而且还要提供乘客上下车的便利,另外降低地板高度还会使得乘客的重心较低,起步加速或制动刹车时能减少前冲后仰,还可以提高乘车舒适性。因此车辆的车厢低地板化是电动公交车的一个重要特征。
如何有效提高电动车桥中电机的寿命和可靠性以及降低车辆的车厢地板高度,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车桥,其可以通过电动车桥的创新性结构设置,有效提高电机的寿命和可靠性,同时进一步降低了使用该电动车桥的车辆的车厢地板高度。
为此,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动车桥,包括:车桥主体、制动器、电机、轮毂和宽基单胎轮辋,其中,
所述车桥主体为板型结构,所述车桥主体的两端均设置有立柱,每个立柱的外侧均设置有电机安装位;
所述电机包括:外壳、定子线圈、转子线圈和电机转轴,其中,所述外壳安装在所述车桥主体任意一端的电机安装位上,所述定子线圈固定在所述外壳内壁上,所述电机转轴可转动地固定在所述外壳上,所述转子线圈与所述电机转轴相固定,且所述定子线圈包围所述转子线圈;
所述轮毂内圆面与所述电机转轴的外侧端通过花键连接,外圆面通过两个圆锥滚子轴承支撑在所述电机外壳的内缘;所述宽基单胎轮辋与所述轮毂相固定;所述电机转轴、所述轮毂以及所述宽基单胎轮辋的轴线相重合,且所述电机转轴的轴线与所述车桥主体板型结构所在平面相平行。
可选地,还包括:制动气室、气动执行机构、制动卡钳和制动盘,其中,
所述制动气室内存储有高压气体;
所述制动盘与所述电机转轴的内侧端相固定;
所述制动卡钳可活动地安装在所述立柱上,且所述制动卡钳与所述制动盘的位置相对应,且所述制动卡钳与所述制动盘之间相分离;
所述气动执行机构与所述制动卡钳相连接;所述制动气室通过气路管道与所述气动执行机构相连通,所述制动气室内的高压气体驱动所述气动执行机构,所述气动执行机构推动制动卡钳挤压所述制动盘,所述制动盘与所述制动卡钳的摩擦力将与所述制动盘相连接的电机转轴减速。
可选地,所述电机安装位为设置在所述立柱上的多个螺纹孔,且所述多个螺纹孔呈环形排列分布;
所述外壳上设置有与所述立柱上的螺纹孔位置一一对应的多个螺纹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5368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机器人视觉定位的验证方法
- 下一篇:新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