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荧光检测试纸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劣质油脂鉴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64662.7 | 申请日: | 2017-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408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5 |
发明(设计)人: | 曹文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水湾生物材料(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 |
代理公司: | 北京化育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833 | 代理人: | 尹均利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坪***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荧光 检测 试纸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劣质 油脂 鉴定 | ||
本发明涉及食品化学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荧光检测试纸,所述荧光检测试纸包括:试纸基材和结合在所述试纸基材中的荧光分子探针;所述荧光分子探针为极性敏感荧光探针,能够识别非极性溶液中的微量极性杂质。本发明提供的劣质油脂鉴定方法,利用本发明的荧光检测试纸检测标准油脂和待测样品的荧光光谱变化,其通过确定光谱对TPM的响应之间的预校准关系(偏移阈值范围)以在几秒钟内检测油脂的质量或识别劣质油脂(如地沟油),具有高灵敏度、专一性强、准确度高、检测速度快、成本低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化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荧光检测试纸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劣质油脂鉴定方法。
背景技术
食用油也称为“食油”,是指在制作食品过程中使用的动物或者植物油脂,常温下为液态,由于原料来源、加工工艺以及品质等原因,常见的食用油多为植物油脂。食用油经高温加热或重复加工后,因过氧化或分解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因此经过油炸或烹饪一段时间后的食用油都应该丢弃,但对于使用多久才需要丢弃,一般厨房都是凭经验来决定,缺乏一个可靠的标准。而一些不法商人受利益驱使,重复回收餐馆使用过的食油,经地下作坊提炼后重新以新鲜食用油的面目到市场上出售,即俗称的“地沟油”,这种油危害极大(据估计每年有数百万吨),甚至含有多种致癌致畸的成分,但一直很难查处,关键原因是缺乏快速有效的鉴别方法,因为“地沟油”来源广泛,成分复杂多变,几乎找不到特征性的一般标记物。
食用油的现场质量监控在食品行业和消费者市场至关重要。对于日常烹饪用户或大多数餐馆,人们通常通过简单地观察其颜色或嗅其气味来评估食用油的质量,该方法高度依赖于个人经验,远远不能满足连锁餐饮和食品行业的标准化要求。对于一些行业标准方法,如通过皂化值测定脂肪酸链长度、通过碘值测定不饱和度、通过酸值测定水解度、通过过氧化值测定氧化度等,这些方法需要繁琐和专业的实验室操作,只能反映食用油的个别品质特征,而且非常容易被躲避或伪造。为此,尽管卫生部曾在2011年两次向全国公开征集鉴定方案,并从收到的315份报告中初步确定了7种可能有效的方案,很可惜,不久这7种方案也被证明无法达到要求。因此,寻求一种能快速、可靠地鉴定出问题食用油的方法,不只对正常厨房质量控制有必要,更能对危害全社会的“地沟油”产生直接有效的遏制作用。
食用油在高温加热或煎炸食物时发生氧化、水解、聚合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后产生多种极性物质,如游离脂肪酸、甘油一酸酯、甘油二酸酯和许多氧化物(醛类或酮类),这些极性物质统称为总极性物质(Total Polar Compounds,TPM),总极性物质不仅影响食用油的风味、口感和外观,并且影响其油炸食物的质量,总极性物质随着油脂进入食品并在食品中富集,进而对人的健康产生危害。总极性物质含量(即%TPM)可作为衡量食用油质量的指标,例如,德国政府规定,不允许超过27%TPM。食用油中TPM的检测需要专业仪器,如比色法检测试剂盒,柱色谱或薄层色谱(TLC),但其仍然需要非常小心操作,并且其特异性和灵敏度低。为了满足现场食用油的分析需要,一些便携式设备出现,如食品油检测仪FOM 310(德国Ebro Inc.)和煎炸油测试仪Testo 270(德国Testo Inc.),其利用油的介电常数来检测油的质量,但介电常数与样品中的TPM含量经常不一致,且随外界因素(如液体流动、食物颗粒和几何形状变化等)变动,需要经常校准,使用不便,从而可能产生不一致的结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荧光检测试纸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劣质食用油鉴定方法,旨在解决现有劣质油鉴定专一性不强、灵敏度和准确度不高,以及检测速度慢、设备复杂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荧光检测试纸,所述荧光检测试纸包括:试纸基材和结合在所述试纸基材中的荧光分子探针。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上述检测试纸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所述试纸基材,配制含有所述荧光分子探针的探针溶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水湾生物材料(深圳)有限公司,未经清水湾生物材料(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6466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