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二维氮掺杂石墨烯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66335.5 | 申请日: | 2017-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343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4 |
发明(设计)人: | 沈永涛;郑楠楠;冯奕钰;封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32/186 | 分类号: | C01B32/186 |
代理公司: | 天津创智天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2214 | 代理人: | 王秀奎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维 掺杂 石墨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二维氮掺杂石墨烯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在高温下使铜片退火,从而使铜基底表面更加平整。在等离子体发生器作用下,氨气、甲烷进行裂解,并在铜的催化作用下,沉积在铜基底表面,组装得到二维氮掺杂石墨烯材料。该方法将氮掺杂石墨烯的制备温度降低至400℃,反应时间也大大缩短,操作简单,重复性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碳材料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二维氮掺杂石墨烯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自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发现单层石墨烯,并获得了2010年诺贝尔奖,这种新型碳材料一直是材料学和物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在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中,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是制备大面积、高质量石墨烯最有前景的方法。目前CVD生长石墨烯存在反应温度高,耗时长等不足,并且在该条件下采用氨气作为氮源进行掺杂石墨烯的制备,仍存在着氨气大规模腐蚀铜基底的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而提供一种二维氮掺杂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以甲烷为碳源,以氨气为氮源,在400℃条件下制备得到了成膜均匀、面积较大的氮掺杂石墨烯薄膜,该材料在燃料电池的阴极催化剂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的一种二维氮掺杂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铜基底置于石英管内后,将石英管放入到管式炉内中心位置进行退火处理,具体为:常压下,先通入400-600sccm的氩气20-30min,直至将管式炉内的空气排净,然后通入氩气和氢气,在氩气250-350sccm、氢气50-150sccm的条件下开始以1-10℃/min升温至1000-1050℃,保持20-40min,刻蚀铜箔表面的氧化物,然后将管式炉内的温度以1-10℃/min的速度降至400-500℃;
步骤2,调节管式炉内的压强至0.1Pa-20Pa后,在400-500℃条件下,通入氢气、甲烷、氨气混合气,同时停止通入氩气和氢气,其中氢气、甲烷、氨气的比例为(1-1.5):(1-1.5):(1-1.5),并将管式炉置于等离子体发生装置的一侧,其中等离子体发生装置的功率为40-80W,利用等离子体对管式炉内体系发生作用,反应1-5分钟后,以1-10℃/min的速度将铜基底将至室温,即可得到二维氮掺杂石墨烯材料,所述二维氮掺杂石墨烯材料为膜状。
优选的,所述二维氮掺杂石墨烯的厚度为微米级以下。
优选的,所述二维氮掺杂石墨烯的厚度为20-250微米。
优选的,通过延长步骤2的反应时间,可增加二维氮掺杂石墨烯的厚度。
优选的,通过提高步骤2的反应温度,可降低二维氮掺杂石墨烯的缺陷峰。
优选的,所述步骤2的离子体发生装置的功率越大,二维氮掺杂石墨烯的缺陷越多。
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氢气、甲烷、氨气的比例为(1-1.2):(1-1.2):(1-1.2),优选为1:1:1。
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管式炉内的压强为10-20Pa。
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等离子体发生装置的功率为40-50W。
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的反应温度为400-450℃。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包括如上述方法制备的二维氮掺杂石墨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6633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