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尘板、发动机和变速箱的配合结构总成以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68900.1 | 申请日: | 2017-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6724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0 |
发明(设计)人: | 孟凡兴;刘丽杰;杨志恒;王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3/08 | 分类号: | B60R13/08;F02B77/00 |
代理公司: | 11447 北京英创嘉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陈庆超;桑传标 |
地址: | 10220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尘 发动机 变速箱 配合 结构 总成 以及 车辆 | ||
本公开涉及一种防尘板、发动机和变速箱的配合结构总成以及车辆,该防尘板用于设置在发动机和变速箱连接处,所述防尘板包括防尘板本体,该防尘板本体上形成有用于供发动机曲轴的输出端穿过的通孔,所述防尘板本体的边缘上设置有用于卡接到发动机和/或变速箱的卡止部,以在装配时能够通过所述卡止部定位所述防尘板本体。通过如上所述的结构,在装配时先定位防尘板本体的安装位置和姿态后再装配发动机、防尘板以及变速箱,由此能够方便且快速地装配防尘板,提高了防尘板的装配效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防尘板、发动机和变速箱的配合结构总成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在车辆中为了保证动力总成能够在良好的工作环境下运行,发动机和变速箱连接处设置有防尘板,以有效防止灰尘、杂物等进入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的区域而避免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对动力总成的运转造成磨损,同时还能够有效防止发动机或变速箱漏油的问题。而目前,现有的防尘板不仅功能单一而且还具有安装不方便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装配的防尘板、包括该防尘板的发动机和变速箱的配合结构总成以及车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防尘板,该防尘板用于设置在发动机和变速箱连接处,所述防尘板包括防尘板本体,该防尘板本体上形成有用于供发动机曲轴的输出端穿过的通孔,用于卡接到发动机和/或变速箱的卡止部,以在装配时能够通过所述卡止部定位所述防尘板本体。
可选地,所述防尘板本体的边缘上设置有用于卡接到发动机上的卡止部,该卡止部包括用于卡接到发动机缸体的第一卡止部和用于卡接到油底壳上的第二卡止部。
可选地,所述第一卡止部为从所述防尘板本体靠近上侧的边缘朝向一侧突出的第一卡止凸台,所述第二卡止部为从所述防尘板本体靠近下侧的边缘朝向所述一侧突出的第二卡止凸台,所述第一卡止凸台和所述第二卡止凸台对于所述防尘板本体的中部相对布置。
可选地,所述防尘板本体的侧部形成有用于避让起动机的安装位置的避让槽,所述避让槽的内侧壁上形成有用于供转速传感器的线束穿过的线束通过槽。
可选地,所述线束通过槽的内侧壁面形成为与起动机的部分壳体外表面相适应的弧形面,所述线束通过槽的所述内侧壁上设置有朝向所述防尘板本体的所述一侧突出的弧形导向凸起。
可选地,所述线束通过槽的上壁边缘和下壁边缘上分别设置有朝向所述防尘板本体的所述一侧突出的上壁边缘凸起和下壁边缘凸起,所述上壁边缘凸起和下壁边缘凸起分别与所述弧形导向凸起具有间隙。
可选地,所述防尘板本体上形成有能够与挠性盘和液力变矩器的螺栓安装孔相对应的辅助装配孔,所述辅助装配孔上可拆卸地设置有用于密封所述辅助装配孔的封堵件。
可选地,所述防尘板本体靠近外轮廓边缘的位置上分别形成有沿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防尘板装配孔,所述防尘板装配孔能够与用于装配发动机缸体、油底壳以及变速箱壳体的装配孔相对应。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发动机和变速箱的配合结构总成,所述配合结构总成包括发动机缸体、油底壳、变速箱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缸体、油底壳和变速箱壳体之间的如上所述的防尘板。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发动机和变速箱的配合结构总成。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即,通过在防尘板本体的边缘上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性地设置用于卡接到发动机的卡止部、用于卡接到变速箱的卡止部,或者可以同时设置有用于卡接到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卡止部,由此在装配时,通过如上所述的卡止部而准确定位防尘板本体的安装位置和姿态之后,再装配发动机、防尘板以及变速箱,由此能够方便且快速地装配防尘板,提高了防尘板的装配效率。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6890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