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承载型可升降全方位支撑方法及支撑座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71915.3 | 申请日: | 2017-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516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5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林;钟守炎;周梓荣;邹建军;梁经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B66F7/12 | 分类号: | B66F7/12;B66F7/28;G01M17/007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谱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57 | 代理人: | 罗建书 |
地址: | 523808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承载 升降 全方位 支撑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承载型可升降全方位支撑方法及支撑座,升降台包括支撑杆、离合器、减速箱、电机、顶板、直线轴承、蜗轮蜗杆机构、底座、手轮等部件;全方位支撑座包括摆动支撑座、旋紧套、旋紧手柄、游动支座、球头支座。升降台和全方位支撑座可单独使用,也可组合使用,本身还可以搭建其它测试平台,用途广泛,满足不同的测试车型和支撑座上需搭建其它辅助测试平台或测量仪器的要求,调整操作方便、快速、准确、安全、可靠,并可在调整到位后保持足够的结构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白车身的多项性能测试的装置,属于汽车性能检测领域、工艺装备设计领域。
背景技术
汽车白车身性能检测时需要对白车身实施支撑与约束,各种白车身的结构不一,底部的约束位置从形态到方向(不一定是水平的,常常是倾斜的)均可不同,因此,实车测试时,需要根据约束位置的具体情况设计专用夹具,再由该夹具将车与一个公用的支撑座连接起来,实现对车的约束,一般有四个约束位置,需要对应的四套约束装置。每个约束装置均应能根据测试车的约束面方位的不同而进行对应的调整,因此,作为车身实验室的专用和通用支撑台,必须具备适应任意方位的调整并固定的要求。为此必须设计全方位的支撑座。
为了便于在车身底部安装各种测试仪器,车身必须放在具有一定高度的平台上,因此约束装置应该具有升降功能,能达到规定高度。此外,试验时车身必须保持水平状态,因此四个安装点的位置应该是分别可调的。为此必须设计可调节高度的升降台。
目前,企业或高校对车身性能进行测试时采取的约束支撑方法也各不相同,有临时采用各种垫块拼接进行调整的,也有设计了简易支架粗略调整的。但综合来看,这些方法在操作的便利性、调整的快速性与准确性、支撑装置的整体刚性、结构合理性和对车型的适应性等方面均难以兼顾,也与装备的现代化要求不相适应。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身测试过程中支撑座角度、高度调整灵活性与支撑座整体刚性不可兼得的缺陷,本发明提出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承载型可升降全方位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包括升降台和多自由度支撑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自由度支撑座包括摆动支撑座、旋紧套、旋紧手柄、游动支座、球头支座,旋紧套通过螺纹连接把摆动支撑座和游动支座连接起来,旋紧手柄安装在旋紧套上,球头支座的球头置于摆动支撑座和游动支座组合而成的球形空间内,球头支座的底面通过螺纹与升降台连接,摆动支撑座的顶面安装相应夹具。
当摆动支撑座摆动到空间某一需要的方位后,转动旋紧手柄,则旋紧套因螺纹旋合的关系迫使摆动支撑座和游动支座靠拢,从而牢牢抱紧球头支座上的球面,产生足够的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由旋紧套的旋紧程度决定),使摆动支撑座不再能够自由转动,达到固定方位的目的。相应的,在需要调整摆动支撑座的角度和位置时,则反向旋转旋紧手柄,使得摆动支撑座和游动支座分离,减小它们与球头支座上的球面的摩擦力,使之能自由摆动。
旋紧手柄长度较短,可用手旋动,但若需要很大摩擦力而手旋动不足以产生这么大的力使,可在其上套入钢管,形成更大的力臂,从而产生很大的摩擦力,使支撑稳固。
球头支座上的球头与游动支座的球面贴合(间隙很小),关键是游动支座的顶面是高过球头的中心,而游动支座的底面是低于球头的中心的,而且底部还开了一个大孔,因此,游动支座只会绕着球头旋转而不会下坠和脱离。
所述升降台包括支撑杆、电机轴离合器、减速箱、电机、顶板、直线轴承、手轮轴离合器、蜗轮蜗杆机构、底座、手轮,所述蜗轮蜗杆机构固定于底座上,蜗轮蜗杆机构的一侧布置有手轮,手轮与蜗轮蜗杆机构之间通过手轮离合器连接,另外一侧布置有电机、减速箱,电机连接减速箱,减速箱与蜗轮蜗杆机构通过电机轴离合器连接,蜗轮蜗杆机构上方为顶板,在顶板四周装有四个可沿直线轴承平行移动的支撑杆。
蜗轮蜗杆机构将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推动顶板作垂向移动,实现支撑座的升降功能。且在顶板四周装有四个可沿直线轴承平行移动的支撑杆,以保证其运动的平衡性及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理工学院,未经东莞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7191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