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应力钢绞线双顶退锚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73237.4 | 申请日: | 2017-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199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4 |
发明(设计)人: | 王镜策;廖勇;黄万龙;杨英青;曾作良;徐彬;陈玉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五局集团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1/12 | 分类号: | E04G21/12;E01D21/00 |
代理公司: | 贵州派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2114 | 代理人: | 谷庆红 |
地址: | 550002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应力 钢绞线双顶退锚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预应力钢绞线双顶退锚装置及方法,包括预应力构件、退锚底座、工具锚具和空心式千斤顶,预应力构件上设置有与预应力钢绞线连接的工作锚具和工作夹头,所述退锚底座呈管状,在其圆周壁面上设置有工作手孔,退锚底座安装在预应力构件的一端外部,内部贯穿位于预应力构件一端的预应力钢绞线,空心式千斤顶以与退锚底座同轴的方式设置在退锚底座的外端外侧,在空心式千斤顶的油缸外端面设置有工具锚具,位于工具锚具外的预应力钢绞线与前卡式千斤顶连接;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巧妙,操作方便,可有效解决现有预应力钢绞线退锚施工存在的操作困难、工期较长、施工作业风险不易控制等问题,特别适合用于对预应力钢绞线的载荷卸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预应力钢绞线双顶退锚装置及方法,属于预应力钢绞线退锚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传统预应力钢绞线退锚方法通常采用前卡式千斤顶预先伸出一定长度后,张拉退锚预应力钢绞线,在退锚器内回拨工作夹片,操作油泵使前卡式千斤顶油缸回缩剩余2cm后,重新安装工作夹片锚固预应力钢绞线,重复操作完成预应力钢绞线的退锚。采用传统预应力钢绞线退锚方法,操作困难、工期较长、施工作业风险不易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预应力钢绞线双顶退锚装置及方法,以解决现有预应力钢绞线退锚施工存在的操作困难、工期较长、施工作业风险不易控制等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预应力钢绞线双顶退锚装置,包括预应力构件、退锚底座、工具锚具和空心式千斤顶,预应力构件上设置有与预应力钢绞线连接的工作锚具和工作夹头,所述退锚底座呈管状,在其圆周壁面上设置有工作手孔,退锚底座安装在预应力构件的一端外部,内部贯穿位于预应力构件一端的预应力钢绞线,空心式千斤顶以与退锚底座同轴的方式设置在退锚底座的外端外侧,在空心式千斤顶的油缸外端面设置有工具锚具,位于工具锚具外的预应力钢绞线与前卡式千斤顶连接。
所述退锚底座呈锥形管状。
所述退锚底座上的工作手孔为2个,对称设置在圆周壁面上。每次预应力钢绞线的双顶退锚作业,可在特制退锚底座内重复进行工具夹片的拆除和锚固,确保作业安全。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采用上述预应力钢绞线双顶退锚装置的退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退锚底座穿过预应力钢绞线并安装在预应力构件的外端面;
(2)将空心式千斤顶穿过预应力钢绞线,并以与退锚底座同轴的方式安装在退锚底座外端外侧,其中空心式千斤顶的油缸具有设定的预伸量L;
(3)在空心式千斤顶的油缸外侧安装工具锚具,预应力钢绞线穿过工具锚具上的孔;
(4)在需要卸除载荷的预应力钢绞线上安装前卡式千斤顶,该前卡式千斤顶安装在工具锚具外侧;
(5)通过前卡式千斤顶张拉退锚预应力钢绞线,待工作夹片易于拆除时,停止张拉预应力钢绞线,取出工作夹片,对空心式千斤顶进行回油回顶,使空心式千斤顶油缸回缩M后重新安装工作夹片,使预应力钢绞线重新锚固于工作锚具上,再将空心式千斤顶的油缸回缩N,至预应力钢绞线仅靠工作夹片锚固于工作锚具,再将前卡式千斤顶对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力进行卸除,即完成预应力钢绞线的一次卸载;
(6)重复步骤(5),直至单根预应力钢绞线的荷载完全被卸除为止,即完成了单根预应力钢绞线的双顶退锚作业,对其余预应力钢绞线的双顶退锚按照单根预应力钢绞线的退锚步骤即可。
在步骤(5)中,L=M+N,且MN。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在管状退锚底座内重复工作夹片的拆除及安装,操作简单、快速,提高了施工效率。
2、由于空心式千斤顶油缸具有预伸量,因此单次预应力钢绞线退锚回缩量增长,减少了退锚作业的频次,节约施工工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五局集团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五局集团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7323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