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园林植物强化修复污染土壤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83827.5 | 申请日: | 2017-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165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发明(设计)人: | 柳丹;徐美贞;叶正钱;郭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诚邦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农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B09C1/00 | 分类号: | B09C1/00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胡红娟 |
地址: | 31000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园林植物 强化 修复 污染 土壤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园林植物强化修复污染土壤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紫叶矮樱和金叶榆为修复植物,将种苗移栽至污染土壤中进行间作栽培;种苗成活后,将蚯蚓引入污染土壤中;在2~5个月后对污染土壤通电,电压为3~9V,驱赶并收集污染土壤中已成年的蚯蚓;重复步骤(2),直至进入当年冬季结束;此后,每年重复步骤(2)和(3),直至污染土壤中铅元素含量≤300mg/kg,镉元素含量≤0.3mg/kg。本发明方法不仅能够高效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铅和镉,且大大缩短修复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园林植物强化修复污染土壤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应用于农田土壤污染修复的方法有物理化学修复法和生物修复法。物理方法主要有传统的客土法,化学方法主要有化学淋洗、化学氧化、稳定化等方法,生物修复方法主要指植物修复法。
客土法成本高不适合用于大面积农田土壤的修复,而化学方法则因易引起二次污染或破坏土壤结构等缺陷而受到质疑,使得这些方法难以进行大面积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
近些年来,稳定化修复技术较多的应用于农田土壤修复之中;而另一方面,稳定化修复方法又只是临时、短时期地降低土壤重金属的有效性及其迁移能力;随着时间的延长,植物根系分泌的有机酸等物质又会促使被稳定化的重金属重新活化。所以,对于农田土壤的修复,应该考虑重金属的彻底清除。
植物修复是目前较为主流的作法,但该方法所需要的修复年限一般要3-5年,修复年限较长。针对这一现象,很多研究报道提出了动植物联合修复法,以此促进超积累植物的吸收能力。
其中,申请公布号为CN104307856A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动植物综合利用修复方法,该修改方法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步骤如下:(1)选定待修复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人工清除杂草、灌木,秋末冬初时节施足腐熟有机农杂肥,深耕,使土壤风化,冻死越冬害虫,土地耕透耙碎;(2)春季土壤解冻后平均气温达到10℃以上时,移栽具有富集重金属能力的木本速生乔木桑树;(3)移栽完成后,在气温达到15℃以上时,引入蚯蚓修复过程,之后收集蚯蚓;(4)在蚯蚓修复过程中的第一次收集蚯蚓后,引入对Cu2+具有超积累作用、生长速度快的草本植物苎麻,增强对浅层土壤铜离子的富集作用,之后将苎麻植株连根整体移除;第二年春季修复地重新引入蚯蚓和苎麻。
目前,对于园林植物进行土壤修复的研究不少,但对于采用园林植物进行动植物联合修复的探求却为数不多;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究以园林植物为主体进行的动植物联合修复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园林植物强化修复污染土壤的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够高效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铅和镉,且大大缩短修复时间。
一种园林植物强化修复污染土壤的方法,包括:
(1)在当年春季,以紫叶矮樱和金叶榆为修复植物,将修复植物的种苗移栽至污染土壤中进行间作栽培;
(2)种苗成活后,将清洁蚯蚓引入污染土壤中;然后,在2~5个月后对污染土壤通电,电压为3~9V,驱赶并收集污染土壤中已成年的蚯蚓;
(3)重复步骤(2),直至进入当年冬季结束;
(4)此后,每年重复步骤(2)和(3),直至污染土壤中铅元素含量≤300mg/kg,镉元素含量≤0.3mg/kg。
清洁蚯蚓是指体内不含有重金属的幼年蚯蚓。
采用紫叶矮樱和金叶榆作为修复植物进行间作栽培,有利于修复植物对污染土壤中铅和镉的吸收。将清洁蚯蚓引入污染土壤中,既可利用蚯蚓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铅和镉,又能利用蚯蚓提高土壤的溶氧量,促进修复植物的生长,以及对重金属元素铅、镉的吸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诚邦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农林大学,未经诚邦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农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8382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