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缆故障点精确定位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88958.2 | 申请日: | 2017-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9313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2 |
发明(设计)人: | 王进;王兵华;李晓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光谷互连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0/077 | 分类号: | H04B10/077 |
代理公司: | 武汉河山金堂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12 | 代理人: | 胡清堂 |
地址: | 430040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高***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缆 故障 精确 定位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光缆故障点精确定位方法及系统,其首先获取扰动情况下被测光缆中光纤的扰动后向散射曲线数据,以及没有扰动情况下被测光缆中光纤的无扰动后向散射曲线数据;分别对扰动后向散射曲线数据及无扰动后向散射曲线数据采用小波降噪算法进行滤波处理;分别对滤波处理后的扰动后向散射曲线数据及无扰动后向散射曲线数据采用小波分解去噪,再对小波分解去噪后的数据进行特征分析,通过特征分析确定扰动位置。本发明利用无扰动噪声的特征量对有扰动信号进行小波滤波处理,在去噪后还能成功地保留信号特征,并采用小波分解对信号特征进行提取,通过信号特征来确定扰动位置,从而快速精确的定位到光缆故障点的位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缆故障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缆故障点精确定位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光纤通信已经逐渐普及,光纤光缆已经遍布我国的每一座城市。然而光缆大都铺设于地下或者空中,那么海量光缆的维护和管理成为了难题。特别是在老化、自然破坏或人为损坏造成光缆故障时,将严重干扰信息社会有效运行,影响信息安全。那么快速的排查和定位故障点的位置,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抢修和恢复故障光缆变得至关重要。
目前通常使用的是OTDR来进行光缆故障点的定位,但是因为光缆铺设的特殊性,光缆的长度和实际的地理距离是不同的,当出现光缆故障时,用OTDR只能测出光缆的长度,但是OTDR无法告知故障点所在的实际地理位置。目前,市面上的光缆普查仪一般不具备故障点定位功能,即使具备故障点定位功能的光缆普查仪,定位精度不够高,定位误差比较大。故障点定位的光缆普查仪一般的使用方法是现场人员通过扰动光缆如轻弯光缆的方式,找到光缆的扰动位置后,再进行逐步逼近光缆故障点的方法。因此,对扰动位置的精确定位,是关乎到光缆故障点定位的准确性和快速性的关键。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光缆故障点定位过程中扰动位置的精确定位算法。
发明内容
针对目前已有方法对光缆故障点的查找效率低并且误差大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光缆故障点定位过程中扰动位置的精确定位方法及系统,使之能够高效并且准确的找到对光缆的扰动位置,从而快速精确的定位到光缆故障点的位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缆故障点精确定位方法,所述光缆故障点精确定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获取扰动情况下被测光缆中光纤的扰动后向散射曲线数据,以及没有扰动情况下被测光缆中光纤的无扰动后向散射曲线数据;
S2、分别对扰动后向散射曲线数据及无扰动后向散射曲线数据采用小波降噪算法进行滤波处理;
S3、分别对滤波处理后的扰动后向散射曲线数据及无扰动后向散射曲线数据采用小波分解去噪,再对小波分解去噪后的数据进行特征分析,通过特征分析确定扰动位置。
一种光缆故障点精确定位系统,所述光缆故障点精确定位方法包括如下功能模块:
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扰动情况下被测光缆中光纤的扰动后向散射曲线数据,以及没有扰动情况下被测光缆中光纤的无扰动后向散射曲线数据;
滤波处理模块,用于分别对扰动后向散射曲线数据及无扰动后向散射曲线数据采用小波降噪算法进行滤波处理;
定位分析模块,用于分别对滤波处理后的扰动后向散射曲线数据及无扰动后向散射曲线数据采用小波分解去噪,再对小波分解去噪后的数据进行特征分析,通过特征分析确定扰动位置。
本发明所述光缆故障点精确定位方法及系统,其利用无扰动噪声的特征量对有扰动信号进行小波滤波处理,在去噪后还能成功地保留信号特征,并基于小波分解能够很好的保留突变信号的边沿特征特性,采用小波分解对信号特征进行提取,通过信号特征来确定扰动位置,使之能够高效并且准确的找到对光缆的扰动位置,从而快速精确的定位到光缆故障点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光缆故障点精确定位方法的流程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光谷互连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光谷互连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8895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