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升降式配光调节结构的LED照明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89356.9 | 申请日: | 2017-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304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0 |
发明(设计)人: | 杨琦;白建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
主分类号: | F21K9/20 | 分类号: | F21K9/20;F21V7/22;F21V21/36;F21V23/00;F21Y115/10 |
代理公司: | 32225 常州市科谊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孙彬 |
地址: | 213022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升降 式配光 调节 结构 led 照明 装置 | ||
一种具有升降式配光调节结构的LED照明装置,包括:配光外罩,配光外罩内设置有升降腔体以及围绕升降腔体由上至下设置的三个具有不同出光角度以及出光方向的配光腔体,配光腔体光路入射的路径上均设置有补偿光源;光源升降台,光源升降台设置于升降腔体内部,且沿升降腔体延伸方向做升降动作,光源升降台的垂向侧壁上分布有主光源,光源升降台的升降轨迹上至少存在三个定位点使主光源的发光面中点与配光腔体的光源入射口的轴向中心对齐。本发明拥有切换简单、适用环境光、不同功能需求针对性强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LED照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升降式配光调节结构的LED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LED照明装置的应用随着LED芯片的技术进步已经十分普及,现有的LED照明装置的研究方向通常锁定为如何提升LED照明装置的散热能力以确保高光效,从而达到高节能,在该种理念的推动下诞生了一大批虽然光效很高,但是照明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产品,这主要的原因是LED芯片的发光面是平面,而传统照明光源的发光面通常弧面,既是传统照明的配光系统实际上是不适用于LED照明的,同时由于LED白光芯片是采用BY法配光所得到的产物,所以其在应用时也需要一定的配光腔进行混光从而一定程度的提升LED白光的自然度和柔和度,现有技术的LED照明装置无法满足该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升降式配光调节结构的LED照明装置,本发明通过设置一在配光外罩内升降的光源升降台去配合配光外罩内三个具有不同出光角度以及出光方向的配光腔体去实现多个功能和效果的出光方式的简单切换。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具有升降式配光调节结构的LED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配光外罩,所述配光外罩内设置有升降腔体以及围绕所述升降腔体由上至下设置的三个配光腔体,所述的配光腔体光路入射的路径上均设置有补偿光源;
光源升降台,所述光源升降台设置于所述升降腔体内部,上下做升降动作,所述光源升降台的侧壁上分布有主光源。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升降腔体内部的升降立柱,所述的升降立柱上转动设置有螺杆以及与所述螺杆平行的导向杆,所述螺杆的一端设置有驱动机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的升降立柱上;所述的光源升降台中心设置有与所述螺杆螺接的螺孔,所述螺孔的两侧设置有与所述导向杆套接的导向孔,所述的导向孔侧壁上设置有内陷槽,所述内陷槽内设置滚珠,所述滚珠在设置于所述内陷槽内的弹簧的作用下与所述导向杆紧贴。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主动轮以及从动轮,所述驱动电机连接主动轮,所述主动轮与从动轮啮合连接,所述从动轮与螺杆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三个所述的配光腔体分别为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配光腔、弧形配光腔、第二配光腔,所述第一配光腔、弧形配光腔、第二配光腔分别对应三个光源入射口,分别为第一光源入射口、第二光源入射口以及第三光源入射口;
所述第一配光腔包括向上倾斜α角度的第一透光板、用于反射所述主光源出光的第一反射板、用于将由所述第一反射板反射的光向所述第一透光板反射的平面反射板;
所述第二配光腔包括向下倾斜β角度的第二透光板、用于反射所述主光源出光的第二反射板、用于将由所述第二反射板反射的光向所述第二透光板反射的内弧形反射板。
所述弧形配光腔包括向水平方向弧形凸出的弧形透光板、所述弧形透光板与第一反射板、第二反射板形成锥形混光腔。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第一反射板与所述第二反射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光源入射口和第二光源入射口的前方,且所述第一光源入射口和第二光源入射口在所述第一反射板或所述第二反射板的表面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完全落于所述的第一反射板或所述第二反射板的表面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未经河海大学常州校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8935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