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从冶炼渣中回收铜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93153.7 | 申请日: | 2017-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1994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9 |
发明(设计)人: | 吕宝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盛畅物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B7/04 | 分类号: | C22B7/04;C22B1/02;C22B15/00;C25C1/12 |
代理公司: | 南宁深之意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5123 | 代理人: | 黄南概 |
地址: |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港口区公车镇***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冶炼 回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冶炼渣中回收铜的方法,采用还原焙烧、再水浸、再氧化酸浸,最后旋流电解的方式,在焙烧时特别加入了助剂,使冶炼渣的反应充分、流动性好,利于沉降分离。先水浸再氧化酸浸,混合水浸滤液和氧化酸浸浸出液后再进行旋流电解,对提高金属铜的回收率有一定帮助。本发明比传统的铜冶炼渣回收工艺生产成本低,且相比常规旋流电解方式,本发明的回收率更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冶炼渣回收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从冶炼渣中回收铜的方法。
背景技术
当今世界,运用绿色科技,发展绿色经济方兴未艾。传统有色冶金行业、矿山企业均为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企业。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再使用、再循环为行为准则,最大限度利用已有资源,并循环高效回收废液、废渣中的有价金属,将越来越成为这些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综合回收利用铜冶炼渣中主要有价金属成分,对企业而言,既能充分利用原料创造巨大的经济收益,又解决了堆放和转运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因此,从铜冶炼渣中综合有价金属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也与我国产业和技术发展的导向相符合。
铜冶炼渣含有铜、铅、银、铋、锌、镉等有价金属,具有较高的回收价值。从铜冶炼渣资源化回收利用现状来看,铜冶炼渣中的铜、镍等有价成分主要是作为冶金过程中的杂质金属而除去,处理过程流程长,得到的海绵铜产品的纯度较低,特别是渣中的钴镍,不仅难去除,且处理成本普遍较高。
采用旋流电解技术处理铜冶炼污泥的浸出液并直接获得金属单质电解产品,可以省略萃取工序,从而大幅降低有价金属回收成本。旋流电解对浓差极化的消除作用使得其能获得极高的金属回收效率,如采用旋流电解技术从含钯以及含铑金属的酸性氯化物溶液中回收钯和铑,回收效率超过了99%。如果杂质离子的析出电位与目标金属差距较大,旋流电解受杂质离子的影响较小,产品纯度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冶炼渣回收工艺的回收率和成本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从冶炼渣中回收铜的方法,其包括焙烧、水浸、酸浸、旋流电解等步骤,从而使铜冶炼渣中的铜回收率高达99%以上且省去了萃取等工序。
一种从铜冶炼渣中回收铜的方法,包括:
(1)将铜冶炼渣、助剂和生石灰进行混合,得到混合物料;
(2)将所述混合物料进行焙烧,得到焙烧后的固体混合物;
(3)将所述固体混合物进行破碎研磨,用80~95℃热水浆化,热水的体积与固体混合物的质量比1:1,搅拌0.5~1.0小时后,再加80~95℃热水至液固比为3~5:1,再搅拌0.5~1.0小时,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
(4)将滤渣加入硫酸后,在高压釜内通氧进行氧化浸出,搅拌浸出2~4小时,之后进行分离处理,得到浸出液和浸出渣;
(5)将所述滤液和所述浸出液混合并调节pH后,采用旋流电解得到阴极铜产品。
所述助剂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制成:石灰石12~15%、铁矿石10~13%、硅酸铝粉8~10%、碳化硅5~8%、粉煤灰3~5%,余量为焦炭。
在所述步骤(1)中,铜冶炼渣、助剂和生石灰按照质量比为1:(2~2.5):(5~6.5)进行混合。
在所述步骤(2)中,所述焙烧处理的温度为1000~1200℃;在将所述混合物料进行焙烧处理之前,预先对所述混合物料进行成型处理,得到混合球团。
在所述步骤(3)中,所述破碎研磨后的粉末中粒径小于0.056mm的粉末占总量的75wt%以上。
在所述步骤(5)中,所述滤液和所述浸出液混合搅拌1~2小时,之后调节pH值至4~5,进行旋流电解,电解时电解液循环流量为30L/h,电流密度为50~80A/m2,温度为40~50℃,控制终点铜离子浓度为200mg/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盛畅物流有限公司,未经广西盛畅物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9315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